智慧圖書館點開城市文化“第三空間”

2017-11-30 09:03:4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讀者在“我嘉書房”感受有溫度的閱讀。(嘉定圖書館供圖)

  上海圖書館三樓的一間閱覽室內,大多數人並不讀書看報,而是在長桌前攤開筆記本電腦,開始各自的工作;抑或三四個人在一起低聲細語“頭腦風暴”。這是深受青年創客歡迎的眾創空間:2000多平方米內,不僅提供從文獻到數據信息的閱讀與檢索服務,專業製圖、多媒體展示、3D列印等設備也一應俱全,不時還有專家“坐堂”,幫年輕的創業者“腦洞”大開。

  這在傳統的圖書館中幾乎不可想像,折射出一個新氣象:滬上公共圖書館正從單一圖書借閱向多元文化服務轉變,功能日益寬廣和精深。據上海圖書館行業協會統計,整個上海公共圖書館系統平均每個月舉辦的活動超過兩萬場,涵蓋講座、展覽、讀書會、科普等各種類型。智慧轉型的滬上公共圖書館,點開了城市文化的“第三空間”。

  資源共享,有效服務人群躋身國際先進水準

  “第三空間”是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在《絕好的地方》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按照他的説法,第一空間是家庭居所,第二空間是工作單位;二者之外的公共空間如圖書館、公園等是第三空間。在第三空間裏,人們的關係更加自由、平等,能夠拋開功利,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暢快交流。數年前,學界為全世界的圖書館提出了全新命名———“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

  業內人士指出,要讓圖書館成為市民除家庭、工作地點以外最想去的空間,首要條件是便利和資源豐富。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系統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是一個超大的圖書館聯合體,它以網絡為技術支撐、以“一卡通”為串聯,在不改變各參與圖書館行政隸屬、人事和財政關係的情況下實現資源共享。市民只要帶上身份證、交100元押金,辦一張“一卡通”借閱證,便可到任何一家開通了“一卡通”服務的圖書館借書還書。

  “捆綁”資源之後,讀者借書還書省時省力,選書範圍大大擴展,圖書館的服務功能騰躍式提升。統計顯示,“一卡通”全年辦證量直線上升,截至2016年底,本市有效讀者卡持有量已達399.58萬人次,較之5年前的73.76萬人次增速迅猛,已成為全球城市圖書館最大的單一集群系統。

  最新出爐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一卡通”總服務網點數達321個,去年全市的書刊流通量總計6663.8萬冊,這一服務量已超越了紐約、倫敦、巴黎的圖書館。更可喜的是,不少遠離圖書館多年的讀者開始回歸,目前“一卡通”持證讀者中,40歲以下的約佔80%。

  提升“用戶體驗”,打造複合型文化共享空間

  “圖書館不只是閱讀場所,更是複合型文化共享空間,要不斷開拓新閱讀體驗和泛在知識服務。”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説。

  令人欣喜的是,提升“用戶體驗”,正成為滬上公共圖書館的自覺。以正在浦東花木地區建設的上海圖書館東館為例,11.5萬平方米的總建築面積中,書庫面積只佔2500平方米,近80%的空間將面向讀者開放,致力成為市民樂享其中的“書房、客廳、工作室”。為有特別需求人群提供無障礙閱覽區、青少年閱覽區,針對年長人群設計的樂齡閱覽區,供外國友人體驗多元文化的全球城市館,閱讀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可以坐著、站著甚至躺著,數字閱讀更是在館內唾手可得。

  市民李嘉來到嘉唐公路169弄109號社區書房,儘管已是晚上九點,要在這裡找個空座仍不容易。這是嘉定區公共圖書館的一個延伸服務點,李嘉常來這裡看書、充電,捧著咖啡聽一場讀書分享會。在這家名為“我嘉書房”的社區書房找到歸宿感的人,不僅僅是被其“高顏值”的設計空間所吸引,有溫度的閱讀體驗更令人留戀。在這裡,讀書沙龍、小型講座、微型展覽、圖書漂流、換書市集……一個個主題活動拉近人與人、人與書之間的關係。

  這種根據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生活方式孕育而生的24小時公共圖書館已在全市遍地開花。截至目前,閔行區已經開了4家;嘉定區計劃年內建成5家,努力目標是50家。“在城市的文化版圖中,圖書館不只是一棟建築、一個機構,而是作為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助推器,融入市民生活之中。”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專家吳建中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