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學博士探尋上海“城市寶藏”

2017-12-05 11:36:4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生活在上海 | 德國漢學博士探尋上海“城市寶藏”

  金髮碧眼,氣質優雅,熱情友好,這就是凱茜給人的第一印象。這位德國波恩大學畢業的漢學博士説著一口極為流利的漢語,她也是德國駐滬領事館前任總領事的夫人,現任德國駐滬領館科技代表。作為一名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德國人,凱茜對這座城市有著極深的感情,她最大的愛好,就是拿著相機走街串巷,開始一場“尋寶之旅”。她眼中的寶藏,就是那些最能代表上海的元素:隱藏在市井的歷史痕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説:凱茜博士帶著相機穿行在申城的大街小巷

       初來上海“一見鍾情”

       1986年,20歲出頭凱茜前往南京留學,她是中國改革開放後較早的一批德國留學生。相比現在德國到上海的留學生每年超過8000名,當時一年只有幾十人,而凱茜則是因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期盼,來到了這個心目中神秘的東方國度。

       在留學過程中,她到過上海。“路上車很少,人們都穿著一樣的衣服,對外國人很好奇,也很友好。” 凱茜説,當時中國的發展剛起步,物質條件雖不豐富,但大家心態都很好。雖然這次上海之行時間很短,但這座城市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感覺這裡有著一種特殊的魅力,有別於世界任何一座城市。

       再次回到上海已經是2002年,在之後的15年中,她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上海度過。凱茜的丈夫芮悟峰曾經是德國駐滬領館前任總領事,而她目前是德國駐滬領館科技代表,女兒蘇慧亞從小在上海長大,中文比父母更地道,除了長相,幾乎就是一個上海小姑娘。一家三口生活在徐匯區的一條老弄堂裏,過著最典型的“老上海”生活。

     “在上海生活了這麼多年後,我終於能準確説出上海最吸引我的地方在哪。” 凱茜説,在她眼中,上海是最繁華的大都市,也像一個安靜的“小村落”,弄堂小巷和高樓大廈相互交織,兩者共存卻並不唐突。行走在最現代的商業街,往往拐一個彎就能找到一條小弄堂,這裡的房屋建築、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都還保留著傳統和歷史的印記,令凱茜非常著迷。

       走街串巷探索“寶藏”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而上海的核心,應該就是新老城市文明水乳交融的魅力。” 凱茜告訴記者,現代化文明推動著城市迅猛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傳統消失的問題,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凱西眼中的上海傳統,包括老建築、飲食、方言、歷史、傳統等等,其中有一些已經非常脆弱,隨時都有消失的可能。

       在閒暇時,凱茜經常拿著相機,在城市中漫步穿梭,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尋找她所認為“最上海”的元素,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她把這個過程比喻成“尋寶”,在黃浦、靜安、楊浦拍攝一些老建築和老廠房;去新場、楓涇等一些郊區,尋找一些沒有開發的古鎮村落;在5角錢就能喝一杯茶的茶館,聽著評彈和農村的老人們聊著天,試著傾聽他們難懂的方言。在她眼中,這些都是最珍貴的“城市寶藏”。

       一次在虹口區的閒逛中,她發現一家開在老房子內的手錶維修店,有著非常漂亮的馬賽克地板,而這裡在歷史上正是猶太人的生活區域。凱茜詢問店主和居民,他們也説不出個所以然,回去後她經過查詢資料,花了許多功夫終於弄清楚,這棟建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屬於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僅僅靠著一塊地板,一段塵封的往事得以揭開。

       還有一次,凱茜的丈夫在一家畫廊看到一幅木刻版畫,內容是魯迅、蔡元培、宋慶齡向納粹德國駐滬領館遞交抗議信的場景,他立即意識到這是對上海進步人士反法西斯歷史事件的珍貴記錄,於是將其買下。凱茜則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了解這幅畫背後故事。事後凱茜寫了一部德國人在上海歷史的書,詳細記錄了此事的前因後果,其中不少鮮為人知的細節,是從德國外交部檔案庫中首次披露的。

      致力守護城市遺産

      在探索上海傳統這件事上,凱茜一直樂此不疲。除此以外,她還組織發動身邊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這件事。2002年,她創辦了一個名為“探索上海遺産”的興趣小組,開始成員大部分都是在上海的外國人,後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其中,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開展活動,邀請專家講述上海文化故事,同時小組成員們也會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有趣發現與大家分享。

       凱茜説,個體的力量畢竟有限,無法改變一些歷史遺跡正在消失的現實,所以他們將小組的名字確定為“發現”而並非“拯救”。即便無法保存下來,至少可以在它們消失前記錄下來。例如在一個拆遷工地,小組成員在殘垣斷壁中發現了一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留下的壁畫和標語,在它們徹底消失前,及時用相機記錄了下來。

       而一些歷史痕跡也的確因為他們的努力保存了下來。幾年前,一位小組成員在虹口區發現了一塊德語店招廣告,隱藏在老城廂之中,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經過考證,這原來是二戰時期猶太人難民開店所使用的招牌,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經過以色列總領事與德國總領事共同出面協商,虹口區政府給予了積極回應,目前這塊店招已經被虹口區猶太人難民在上海紀念館所收藏。

       凱茜説,生活在上海,所以喜歡這裡的一切,也有責任讓它變得更好。“這些散落的碎片就像是一顆顆珍珠,當你將這些珍珠從塵土中撿起擦拭乾凈,它們就變成了一串美麗的項鍊,而上海的城市內涵也將被其裝點得更為豐富多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