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為青年科研人員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

2017-12-07 09:08:0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為青年科研人員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博士生郎冠天成功申請到一項資助經費20萬元的研究課題。這是年僅28歲的他,第一次主導一個科研項目。對一個在讀博士生,或者博士剛畢業的年輕科研人員而言,這樣的機會實在太難得了。

  給他這次機會的,是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推出的“創新先鋒”人才計劃。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上海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鈕曉鳴表示,實施這一人才計劃就是為年輕人創造機會,發現和培養共性技術研發的青年領軍人才。

  讓年輕人儘早成材“挑大梁”

  在申請計劃資助前,郎冠天就聽説,去年受到“創新先鋒”資助的一個生物信息軟體項目,如今已有十幾萬元銷售收入,還建立了一個擁有300多名專業用戶的網站。而項目承擔者秦光榮,只是一名博士畢業才兩年的年輕科研人員。

  “這是我第一個作為領銜人申請的項目,往常以我的資歷,只能作為項目的參與者。”秦光榮説,她從事生物信息學領域研究工作,但是發現國外的腫瘤分子學分析軟體不僅昂貴,使用介面也不夠友好,於是就萌發出開發更適合國內用戶軟體的念頭。“創新先鋒”人才計劃正好給了她這個機會。

  更重要的是,這位年輕博士通過項目,找到了帶團隊的感覺。鈕曉鳴説,除了限定申請者必須在35歲以下,“創新先鋒”幾乎不設申報門檻,通過項目競爭獲得資助,“這樣,有想法的年輕人才能有挑大梁的機會。”去年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從33個項目中篩選出10個項目給予資助,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産研院對項目領銜人進行一系列培訓,內容涉及團隊管理、個人領導力、壓力情緒管理、企業運作等等。

  秦光榮感覺自己過去一年受益很大,軟體剛開發完就有用戶找上門。目前,她的團隊已擴大了一倍,正在攻克市場推廣的難關,她想把這個項目持續下去,“今後想發展成整套的分析軟體,打開更多市場”。因為有經驗,就更有底氣和自信,她今年還成功申請到了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提煉共性技術的能力也應該得到發掘

  其實,上海不乏資助35歲以下年輕人的人才計劃,但産研院的“創新先鋒”計劃則重在發現對共性技術具有敏銳洞察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有些人能發高引用的論文,有些人善於挑戰高技術難題,有些人卻擅長將一種技術拓展應用到不同的行業中。”鈕曉鳴説,這群人中絕大多數可能一輩子都當不上院士,但在科技成果轉化、産業提升中,他們卻可以打開另一番天地。

  今年28歲的孔龍就通過“創新先鋒”的資助,展現出自己對於共性技術的敏銳和研發才華。金屬3D列印過程中,會産生大量有爆炸危險的粉塵,清除這種粉塵,需要工業級防爆吸塵器。孔龍通過調研發現,國內所使用的基本都是進口産品,一台工業級防爆吸塵器售價動輒十幾萬元,而國産此類吸塵器少有達到防爆認證要求。

  於是,他改變了原本準備研發專用於金屬粉塵清理的吸塵器,轉而研發可以適用於石油化工、粉末冶金、金屬3D列印、煤炭、制粉等行業的通用除塵産品。

  “從3D列印轉到除塵行業,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他坦言,遇到無數解決不了的問題,又有項目週期的逼迫,好幾次自己想到了放棄,卻最終堅持了下來。由於通過了“國家防爆設備品質監督檢驗中心”CQCEx防爆資格認證,並擁有專利技術,已有企業來洽談産業化合作。

  為創新生態培育新生力量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今年第一批“創新先鋒”計劃從50多個申報項目中遴選出7項給予資助。鈕曉鳴説,産研院希望通過“創新先鋒”人才計劃,為青年人才提供寬鬆的成長環境、施展才華的舞臺。儘管目前“創新先鋒”人才計劃的申報者主要來自産研院及其合作單位,可鈕曉鳴希望,今後有更廣範圍的年輕人前來申報,“通過人才計劃,我們可以讓更多優秀年輕人在獲得自我成長的同時,為産研院的發展貢獻智慧,達到人才‘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

  上海科學院副院長、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石謙介紹,受資助者可以使用産研院的各種技術平臺,20萬元經費除了不可購買設備,並符合審計規範外,可由受資助人自由決定在項目研發中的用途。“在産業創新中,需要大量新生力量,提供各種實用的技術創新,才能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他表示,通過這個人才計劃,産研院希望,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進程中,為完善上海的創新生態作出努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