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溫度丨寶慶路3號九十年來首度開放,從私家花園到公共建築,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從2014年開放的淮海中路217號“愛馬仕之家”、“綠房子”吳同文住宅,到今年的上海榮宅,滬上一些著名的老建築經過修繕向公眾開放,引發陣陣熱潮。今年10月開放的百年老宅“榮宅”,預報名額“一票難求”,現場排隊最多要等待1到2個小時。
近日,又一座老洋房——90多歲的寶慶路3號迎來首次開放,再次引起關注。這座常年大門緊閉的著名私人花園,如今“變身”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而且是國內首家交響樂博物館。截至12月,寶慶路3號開放已滿兩個月,人氣滿棚。12月8日,記者用手機預約發現,下周的兩個場次全部排滿。
寶慶路3號建築群整體風貌
花園洋房建築群風格迥異
寶慶路3號是上海市中心少數擁有大面積花園的花園洋房。門外看並不起眼,大門裏卻是“別有洞天”。近5000平方米佔地面積中,一邊是5棟老洋房,與洋房緊密相連的是半個足球場大的花園和草坪,幾顆百年香樟鬱鬱蔥蔥。
位於寶慶路3號內部的大花園
仔細看,可以發現5棟老洋房並非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有的是馬賽克墻面,有的是卵石墻面,有的是水刷石墻面,還有塗料墻面;門窗以木制門窗和鋼門窗為主,2號樓西南角安裝了少見的鉛條彩色玻璃窗。其中,卵石墻面的洋房走“古典風”,配有棕紅色門窗和紅瓦屋頂;面磚外墻的洋房走“簡約風”,除了黑色鋼制門窗和幾根綠色裝飾線,再無多餘裝飾。
花園洋房經典的卵石墻面
鉛條彩色玻璃窗
據寶慶路3號修繕項目主創建築師、華建集團歷史建築保護設計院院長助理宿新寶介紹,5棟建築風格迥異主要是因為建造時期不同。寶慶路3號原為德國商人在1925年所建,原來只建造了2號樓和5號樓。1930年,上海近代染料大王周宗良收購房産,並於1936年委託近代著名的華人建築事務所——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改建,新增1號樓和3號樓,逐漸形成目前的建築群形象。“新樓”中的1號樓採用了當時上海灘最新潮的現代主義風格,外觀簡約,是原來房主用於接待客人的地方。
老洋房內部裝修簡約
按照原樣修復的壁爐
記者近日走進洋房內部,只見褐色的地板、木護壁、木踢腳以及樓梯大多未經更換,整體室內裝修風格簡單,色彩樸素,襯托出內部展品的珍貴价值:中國第一架演奏用的斯坦威鋼琴,國內現存最早的交響樂演出節目單,工部局樂隊錄製的黑膠唱片……
中國第一架演奏用的斯坦威鋼琴
在整個寶慶路3號,洋房群只佔三分之一左右,其餘都是大花園。一條充滿老上海風情的彈石路和洋房群相連,將人引入花園。花園內保留著數十根大型樹木,其中不乏百年古樹。高大的喬木佇立在花園後方,前院是綠籬和花叢,景觀層次分明,是典型的德國庭院風格。
大花園採用德式庭院風格
還原建築風貌和舊日情景
寶慶路3號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其1、2、3號樓是保留歷史建築,4、5號樓是一般歷史建築。在從私家花園到公共建築的修繕“蛻變”過程中,主要以恢復歷史風貌和裝飾特色為主,讓人們置身其中,如同“穿越”回當年。
外墻和門窗最具特色,要予以保留。由於長期無人居住,洋房屋架和其它木質結構被白蟻侵蝕,風化嚴重。外墻修復和結構加固,要在不改變外立面主要輪廓的前提下進行。
修繕前的寶慶路3號外觀有些破敗
暴露在室外的外墻卵石因年代久遠,逐漸脫落。施工人員要先對墻面材料仔細清洗、分析研究,選好合適的卵石尺寸。“‘卵石墻面’是花園洋房的經典組成,鑲嵌太淺容易脫落,鑲嵌太深就沒有立體感。只能靠人工,一顆一顆粘上去。” 承擔施工修繕的上海建工四建集團寶慶路3號項目經理沈國忠回憶道,當時僅墻面粘卵石的就有30個人。還有部分馬賽克墻面有小面積脫落,後期填補的馬賽克是去景德鎮專門燒制而成。
工人正在一粒一粒地粘卵石
在一些細節之處,木制門窗依然採用過去的榫卯結構,木制百葉窗也保留傳統工藝。窗戶中間一根凸出的木桿,用手上下拉動,就可以調整百葉轉動方向。在室內,所有傢具的擺設都按照20世紀30年代的樣式進行擺設。
院內所有的木質門窗全部採用榫卯結構
除了一次性保護修繕,後期運維也考慮到持續保護的問題。經過專業測算,寶慶路3號的建築樓板負載標準大概是200公斤/平方米,相當於每層樓只能同時承載10個人。參照這個測算結果,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把每次參觀的人數限定在50人以內。
建築“再生”如何融合新設計
從私家花園到公共建築,從“住宅”轉為“博物館”,老建築難免要進行功能調整。但是新增功能的同時,要盡可能維護建築原貌。
寶慶路3號的5座墅彼此獨立,結合布展需求,需要串聯出一條流暢的參觀流線。因此,在2號樓和5號樓之間新增一座連廊。工程人員特地將連廊位置向北“挪讓”,保留住既有院落的空間形象。立面採用大片玻璃,在室內外都能看到綠化,採光通透,讓新建的連廊與周邊融為一體。此外,室內新增的空調設備全部“藏”在傢具後面,或隱蔽角度,避免帶來“突兀感”。
新建的連廊貫通兩座洋房,採光通透
與此同時,所有木質材料均涂上了防腐保溫層,每個房間都安裝了噴淋設備,並專門建造消防控制中心、水泵房。這樣的改動是否會有悖于老建築保護的初衷?
“建築的保護更新一定要結合當下需求,在不破壞老建築精髓的前提下植入新功能。因此,適度改造來滿足結構和消防需求是可行的。” 華建集團歷史建築保護設計院常務副院長卓剛峰表示。
一座別樣的博物館
不過,老建築能否真正重獲新生,關鍵在於功能定位。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老洋房被改造為餐廳、商業中心或者辦公空間,受到人們關注。“這是老建築的優勢。時間要素在建築演變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附著的文化內涵、名人軼事會給人帶來天然的親切感。”卓剛峰認為,老建築的業態選擇一定要因地制宜:“功能定位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硬體是否合適,即新功能可不可以有效合理地融入原有環境。在軟體方面,要注意改造後是否受到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