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齣”讓此刻的中國與世界融通

2017-12-12 09:08:39|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學思踐悟十九大】“一進一齣”讓此刻的中國與世界融通

  為期兩天的第七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今天落下帷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多名中國學及漢學專家,圍繞主題為“新時代的中國”開展討論,提出了許多新想法,貢獻了許多新智慧。

  兩天時間裏,中外專家帶著不同的眼光來看中國、談中國、關心中國。有意思的一點是,在中國專家們暢談如何更好的“走出去”之時,外國專家已經很好的“走進來”了。在會場上,金髮碧眼的老外説著一口流利的中文接受採訪者比比皆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學、中國問題有著深入研究的國外專家也不乏其人。或許,世界的融會貫通在這一刻,這屆論壇上,在這“一進一齣”之間得以實現。

  外國專家“走進來”如何理解新時代中國

  “走進來”的國外專家著重闡釋了自己是如何理解“新時代的中國”。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這個詞也被與會專家,尤其是國外專家在討論中反復提及。要讀懂新時代的中國,就要把握好幾個關鍵詞,也就是新思想、新論斷、新目標和新願景。

  澳大利亞前總理、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院長陸克文普通話標準,自稱“老幹部”的他學過中文和漢學,能夠流利地用中文講述他對“新時代中國”的認識。他説,新時代有了新的概念和制度創新,其中,新型國際關係、新型大國關係、新的國際格局、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這些新概念在十九大報告中都有重點論述。“我們還看到了制度創新,包括亞投行的成立,‘一帶一路’的提出和發展,都在國際輿論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他還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科技發展也很迅速。中國最近發佈的人工智能發展新規劃,全世界都很感興趣。

  “35年前,關注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大會的老外只有學者和官員,現在所有人都在關注。道理很簡單:中國崛起了。中國進入新時代,全世界對中國也有新的期待。”陸克文的一番話引發了現場與會者的共鳴。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英國倫敦經濟政策計劃署原署長羅思義看來,新時代是中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提高人民收入水準作為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時代目標的重要內容。他表示,70年代中國還非常貧困,之後政府在減貧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人們需求的轉變。在十九大報告中,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時代的新論斷也為之後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目標與願景。

  “外國人也通過十九大報告了解中國的新思想、新情況”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羅曼諾夫告訴記者,十九大的召開對新時代的中國和世界都影響深遠,尤其是報告提及的那些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之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感覺是“越不理解越恐懼,越恐懼越不理解。”如今,中國在新時代的一個重要外交思想貢獻就是重新定義了新型國際關係,將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作為新型國際關係的重要內容。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現在的強起來,對於正在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巴基斯坦國家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前巴基斯坦駐德國、新加坡和毛里求斯大使薩義德?哈桑?賈維德飽含感情,憑藉在華工作10年的經歷,以獨特的觀察視角,曾出版過一本解讀中國“軟實力”的著作。賈維德中文很好,他説,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很有好處,因為中國一直益於世界和平、發展、穩定,也願意幫助周邊國家共同發展,新時代的中國作為全球力量的崛起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中國為榜樣,在短短幾十年間取得如此成就,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中國正在實現他的中國夢,而我們也會在帶動下實現我們的發展中國家的夢。”

  讓“一帶一路”成為“走出去”的最佳範例

  新時代的中國,不僅聚焦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更為生在其中的人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同樣成為這次會議中的高頻詞彙。來自國外的專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專家自然關注“一帶一路”的發展,而國內的專家學者們則更關心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如何走得更好、走得更穩,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傾聽中國聲音。

  “走出去”的時機已經成熟,“一帶一路”正是“走出去”的最佳範例,與會專家們在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受惠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自不必説,全世界也感激中國在全世界不確定因素上升之時,借助“一帶一路”契機,為世界注入了一股“確定”的力量。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讓“一帶一路”走好、走穩,許多國內專家給出了全方位的建議。

  “當然要完善‘一帶一路’中尚未成熟理論體系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提出,從理論到實踐,一直以來是中國人“謀大事”的固有思維,在“一帶一路”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率先垂范,打通陸路與海上經濟通道,在實踐過程中發展理論,是對“一帶一路”理論建設的一種新探索,這也充分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實際。

  當然,理論建設離不開實踐,在“一帶一路”的發展過程中實踐甚至領先一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張維為主張,在“一帶一路”的實踐中以經濟合作為抓手推進。“從亞洲到中東歐,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一帶一路’,這就是以經濟優先的中國推進全球化的優勢體現。”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金燦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更進一步給出了經濟合作的具體方案。他説:“用市場的手,突出市場經濟。尤其可以讓民企率先‘走出去’。如果民企有顧慮,還可以由政府組織、幫助。”金燦榮説,這樣在法律的框架下,運用市場經濟的杠桿,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推進經濟合作,“何愁不成功”。

  “求同存異、共謀發展。”與會專家們清醒的認識到,或從實踐中已經感受到,“一帶一路”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面對挑戰與困境。但有“危”就有“機”,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教授李君如説,尋找雙方的共同點,消弭不理解與不信任,這是踐行中國“走出去”的關鍵所在,“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口號,而是切實的在做。”

  會上所有與會者都能感受到,尋求共同點、消除不理解的“中國模式”切實可行。有人“走出去”,更多的人“走進來”,融匯互通的中國定能引領世界走入新時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