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上海誰更有“溫度”

2017-12-12 09:11:21|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_副本

  美國當代作家懷特在其散文集《這就是紐約》開篇寫道,有誰指望孤獨或者私密,紐約將賜予他這類古怪的獎賞。而上海則是“張愛玲們”筆下的“魔都”。 當城市都想提升自己的溫度,建築都要被閱讀的時候,紐約與上海構成了一條橫軸,代表著兩座文明的高峰。

  如果有一條隧道連接起紐約與上海,由此及彼地只在電光火石之間,那將是多麼有趣,我願一天來回幾趟。紐約人早起要喝一杯大而淡的星巴克咖啡,外加一塊墨西哥甜餅是他們的最愛。上海人早餐的永恒主題是大餅油條加豆漿,如今又引進了煎餅,每天與做煎餅的山東夫婦打招呼已成習慣,偶爾某天沒去他們便會惦記你是否生病以致不能上班。紐約人開車喜歡大放搖滾樂且猛按喇叭,上海人開車時刻要提防亂穿馬路的行人和自行車,偶爾聽車載廣播是為了解路況信息。紐約的地鐵分大站車與小站車,上海的地鐵站比紐約的地鐵站都新都漂亮,但是當早晚高峰擠不進車廂的時候,我便會懷念紐約陳舊但佈局合理的車站設施。紐約的夜晚分外寧謐,天空是寶藍色的,雲朵像羊毛堆,偶爾出門,行道樹上的小松鼠會出來與你打招呼。上海的夜晚屬於那些喜歡“嘎訕胡”的一家人,在小巷弄堂裏擺開一桌小酒、幾個好菜,咯咯笑聲裏送走每一天。

  如果在紐約與上海之間設置一道多棱鏡,我願不斷旋轉,眺望浩瀚的太平洋、蒼莽的阿拉斯加、廣闊的大西洋,幽深的落基山脈與旖旎的哈德遜河,怎能不讓人感嘆異域的雄奇奔放;回轉來到黃浦江與蘇州河的交匯口,浪奔浪涌,送一葉扁舟搖到外婆橋下,熨平心底泛起的漣漪。紐約有太多的博物館令人流連忘返,江南小鎮則使人住下就不想走。坐船出海你可以眺望自由女神像向你微笑,而中華藝術宮則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紅”。

  如果有一本書能講清紐約與上海的和而不同,我願意常常誦讀。紐約是世界金融、時尚與出版中心,有太多的影視劇和小説,以紐約為背景,探究西方世界的人性。紐約市立圖書館是世界第三大圖書館,藏書五千多萬冊,也是大理石建築的典範。當我走進上海古籍圖書室,摩挲那經過精心裱幀的線裝書,透過泛黃的頁面,仿佛聽見塞外的風塵、絲路的駝鈴,如果造一艘“寶船”渡過白令海峽先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歷史不存在如果,而只會記住面對現實一往無前的人。佇立在世貿中心舊址,于潺潺流水聲中讀罹難者的名字,特別是那些在大廈將圮時還勇敢地向上衝的救火隊員們。在上海,同樣有一座心中裝著祖國和他人獨獨缺少自己的精神家園,那就是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

  如果要選擇住在紐約抑或是上海,那將頗費躊躇。在紐約,我喜歡這裡的樹。中央公園的旋轉木馬翻飛起樹蔭婆娑,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大公園綠草如茵,人們在這裡騎自行車、散步、遛狗,一群群人在打橄欖球、踢足球、玩壘球等。家附近的小公園,則是孩子們的天堂,打水仗、滑滑梯,家長們在一旁聊天,等著賣冰淇淋的小卡車開來。在上海,我更喜歡這裡的人,雖然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還不具備國際眼光,不太時尚,有時候文明素養還不夠高,但是他們是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他們勤勞、質樸、勇敢,擁有江河湖海交流激蕩鑄就的廣闊胸懷和敢為人先的進取意識,在這座城市,西風東漸,古今交融,包容和創新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紐約與上海,一座代表著西方,一座代表著東方。最好的姿態,便是常來常往。如今早已做到了朝發白帝,夕至江陵。據説將來坐新型噴氣飛機,三個小時就可以在紐約與上海間來往。坐火箭則只需要半小時。紐約與上海,將帶領這個世界攜手共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