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拆“五違”到創“無違”,奉賢區三年拿出7.5億元構建生態補償機制 以獎代補,激發村居民自創和美家園
近日,奉賢區西渡街道一塊“L”型的空地開始施工。因其東側緊鄰當地的水簾洞小區,有居民戲稱它為“花果山”。根據規劃,“花果山”將變為服務周邊社區的微公園,滿足市民休憩、健身的需要。
然而就在一年前,水簾洞小區及其周邊還是整個街道最大的環境頑疾之一。小區僅18棟樓,違建卻達3800平方米,幾乎沒有成片的綠化和規範的停車線,居民日常休閒散步“無處下足”。今年4月,水簾洞小區開展居住區整建制拆違,徹底清理了天井、公共綠化帶上百餘處違法建築,同步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
水簾洞小區是奉賢開展“五違四必”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記者昨天在奉賢無違建村居(街鎮)創建和“和美宅基、和美樓組”推進會上了解到:今年一年,奉賢拆除違法建築1405萬平方米,近52000個點位;拆除重污染河道兩岸違法建築76萬平方米。目前,全區175個行政村和110個居委會正共同創建“無違建村居(街鎮)”,其中22個村已達無違建標準。有村民評價:“久違的鄉愁又回來了”。
長期以來,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築存量多、中小河道黑臭等環境問題制約著奉賢的發展。想要有效根治,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奉賢的創意是,以獎代補,激發全體村居民參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今年5月,奉賢區委、區政府首先提出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開展“生態村組·和美宅基”推進工作,明確三年拿出7.5億元構建以獎代補的生態補償機制,激發全區3107個村民小組共10萬戶農戶參與自治。目前,已有285個村組獲評“和美宅基”。奉賢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基本恢復水清岸綠、白墻素瓦的村貌,181條重污染河道全面消除黑臭,村溝宅河得到有效治理。拆違中還騰出空地3112畝,補種綠化70余萬平方米,建成4座較大規模的村級生態公園,以及大量功能齊全、使用便利的微公園、口袋公園。
在柘林鎮迎龍村5組,村民用拆違中留下的建築垃圾打造了一條850米長的沿河健身小徑。廢磚、廢瓦、廢混凝土被拿來二次利用,自家的舊輪胎、瓦罐都貢獻出來佈置成道旁景致,建設成本下降一大半,村民也有了餐後散步的好去處。
奉賢不少村組還依據本村實際情況自發建立便於長效管理的手段措施。例如,編訂形成宅基公約;網格長、網格員、村民骨幹設崗定責;成立宅基巡邏隊;簽訂承諾書等,通過後續監督和自我管理等一系列手段避免岸邊蔬菜“前腳拔、後腳種”、違建房屋“前面拆、後面建”、環境衛生“邊治理、邊污染”等現象。
不久前,奉賢區進一步在各街道、鎮同步開展“宜居小區·和美樓組”自治管理辦法,鼓勵區域內住宅小區,特別是老舊小區主動發起社區微更新和微改造。達到一定標準後,政府也將以樓組自治金、小區自治金的形式予以獎勵。目前已有200余個樓組參與創建,自發啟動微改造。明年,奉賢區將繼續深化拆違及創建工作,確保50%的村居(村組、樓組)成功創建無違建村居(街鎮),力爭創建完成60%至70%。奉賢將按區、鎮財政1比1籌集創建獎補資金4億元,對驗收達標的村居進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