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的創新,有“衝力”更要有“定力”
幾天前,市委書記李強在交大主持了一個座談會。上海好幾位在各自領域蜚聲國內甚至海外的科學家、院士,被請到這場“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學家座談會”上。大家談來談去,就是講兩個字:“深化”。
不管是橫坐標還是縱坐標,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來説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這“深化”二字。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了亞信峰會之後留在上海調研,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反應很快,馬上就針對科創中心建設組織了跨年度的“一號課題”調研,並且在一年後拿出了科創中心建設方案,以及陸陸續續問世的一系列配套政策。
回過頭看,當初把建設科創中心的要求提給上海,無疑是有深謀遠慮的。總書記本人説了多次,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競爭,就在科技創新實力。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是參與全球競爭的必由之路。而幾經更迭之後,面向未來的發展動力,也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在國家的眼裏,上海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是要對外體現中國形象、並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在科技創新方面走不了“先手棋”,競爭就沒法談起。這就是上海承擔的國家戰略。
從上海的角度説,要素驅動的老路已經走到頭了。以上海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空間,如果不把心思花在創新上,迎頭就是發展的“天花板”。
而今天的競爭殘酷就殘酷在,你動腦筋,別人也動腦筋,沒有誰天然是老大,也沒有誰寧願敬陪末座。互聯網拉平了世界,誰都可能成為節點網絡中的一個主體。這就意味著,不僅要花心思,還要行動——行動一旦慢了一拍、力度不足,“先發優勢”也很可能變成短板劣勢。
這些年,不少人找出各種各樣的排名來看上海的位置,結果有可喜的,也有讓人著急的。跟自己比,上海的創新力每年都在攀升。今年發佈的《上海科技創新指數報告》顯示,這座城市的創新指數在2016年實現了歷史最高的上升幅度;上一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頂尖科研成果由上海創造;超過三分之一國家高水準科技獎項花落上海;全國三分之一的一類新藥由上海研發創制。
但同時,比之周圍的兄弟省市,乃至世界的創新重地,上海在這樣那樣的評比中總還有一些落後的地方。距離真正的頂尖和一流,可謂道阻且長。
上海並不是要靠排名吃飯,排名本身也不代表著絕對權威。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排在前面的,多少總有值得我們學習、追趕之處;而另一方面,上海走到今天,或許格外需要重溫科創的“初心”——尤其在各地都為創新大展身手、甚至擠破頭皮之時,上海最需要做什麼?
這時候,需要一種衝力,也需要一種定力。
衝力很好理解:慢悠悠地是建不成科創中心的,那些阻礙創新的瓶頸、定式、陳舊觀念,非得更快突破不可。這一點,上海需要常常想一想鄧小平當年的寄語:“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事實上,上海表現得尚不盡如人意、甚至落後於一些兄弟省市的最主要的環節,就是針對創新的衝力上。與別人比,我們的膽子還不夠大,步子還不夠快,歸根到底,思想還不夠解放。
更要始終把握的是定力,也就是初心——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是一個國家戰略。既然是國家戰略,那麼上海考慮問題,就必須站到更高站位、更高層面上。
圖説:上海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研製取得重大突破
“科創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就是要有強大的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要有一批重大原創性的科技成果,要在創新成果産業化上處於領先地位。”李強在科學家座談會上説的這三點,就提出了一個重要坐標。
與之對標,對上海來説,打造科創中心,不僅僅是吸引幾個企業,也不僅僅是招徠一批人——集聚創新企業和創新人才,都是上海科創中心必須具備的基礎,但這還只是基礎。
企業和人才,本身是有條件的——上海需要集聚的,是真正具有創新實力、潛力和活力的企業,是要看得到成長、看得見未來的企業,而不再是那些看似能帶來稅收,實則無甚前景的企業;上海要招徠的人才,也應當是全球範圍內具有頂尖水準的高端人才,不是“拉到籃裏都是菜”。
這樣,上海在集聚企業和吸引人才方面的措施,就應當有別於一般地方。別人可以拿出各種土地優惠、稅收優惠政策,拿高薪、拿房子來“砸”人,上海就不能滿足於這些——事實上,要“砸”來企業和人,今天的上海也未必有足夠資源。上海應該拿出的是自己獨有的優勢——高水準的營商環境、創新環境,良好的生態系統,優質的城市公共服務。對真正頂尖的企業和人才來説,這些持久的軟實力因素,往往比短期刺激來得更有吸引力。
圖説:第二架國産大型客機C919完成首次飛行
更重要的是,上海要葆有“初心”,就意味著要敢於去做最難的事,而不是一般的事、容易見效的事。
創新是要一點遠見的。有些事可以出短期政績,但出不了影響力、引領不了潮流、預示不了未來,這樣的政績,其實也不過是一陣子。只有挑戰尖端、挑戰未知,才可能贏得未來。
當排頭兵、先行者,本身就意味著要放棄一點現成和舒適,多給自己找一點麻煩、找一點難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刻重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的時候,上海更要想盡辦法去搶佔科技和産業制高點,著力在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上開疆拓土。
圖説:9月在滬成立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也是因此,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始終放在第一位的,就是瞄準世界前沿,掌握尖端核心技術,力爭佔領創新的“高地”。這是需要極大投入的地方,但今天的大投入,恰恰是為了未來的“高産出”。
這方面,今年的上海,已經拿出了不錯的成績單——8月瞄準“世界一流”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公佈;9月,“張江實驗室”正式揭牌,國産C919大型客機和ARJ21新支線飛機第一次同時試飛;10月,上海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正衝刺“世界第一”的10拍瓦鐳射脈衝輸出,多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確定落戶上海,世界級光子大科學裝置群正在全力升級……
這些,都為了打造創新領域的“國之利器”,而唯有它們——以及更多尖端科技夢想的悉數落地,科創中心才能真正顯出“頭部效應”。
到時候,國際競爭的舞臺上,上海才能代表中國,去“一劍封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