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一老小區每家每戶一本綠色日誌

2017-12-19 09:51:53|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滬上一老小區垃圾分類好習慣養成記:每家每戶一本綠色日誌

  6年前,愛建小區中華別墅居民區住戶的垃圾分類執行比僅為5%。6年後,這個數字上升到了95%,住戶做到生活垃圾定點定時分類投放,實現餐前垃圾減量30%。是什麼讓這片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小區居民養成了好習慣?昨天,記者就走進了這個小區,聽居民們講講社區的“自治經”。

  開闢垃圾綜合處置場

  建於1985年的中華別墅區,聽名字很是高大上,其實是普通商品房,如今這裡居住著180戶居民。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小區時,一進門就看到了一個特殊的垃圾綜合處置場。在這裡,居民的垃圾被分為了兩類,一類是大件垃圾堆放點,例如被丟棄的沙發、沒用的木板等;另一類則是日常垃圾的分類區。藍色是裝可回收物的,棕色是裝濕垃圾的,紅色是裝幹垃圾的,綠色是專門收集玻璃的。

  記者隨手打開了兩個垃圾桶的蓋子,只見裏面幹、濕垃圾分得清清楚楚,而且,這裡的垃圾處置場幾乎沒什麼異味。小區保潔員盧廣振現在説起此情此景連連點頭:“我的活一下子輕鬆了許多。”以前,盧廣振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從居民扔的濕垃圾中撿出可回收的幹垃圾,而現在,其只要粗略檢查一下即可,因為180戶居民基本都已經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每家每戶一本綠色日誌

  其實,垃圾分類在申城很多小區都嘗試過,但成功的屈指可數。曾經的愛建小區也經歷過這一階段,據居委會社工小沈介紹,6年前,小區發動垃圾分類活動沒多久,居民的熱情很快就過去了,最終延續這一分類習慣的住戶只剩下了5%。

  然而,6年之後,這件難事卻做成了。今年8月,小區開始進行垃圾分類試點。按照制度設計,每戶居民需從源頭分類、定時定點投放。早上7時30分至9時30分、晚上18時至20時是垃圾集中投放時間。此外,居委會還實施數據實時統計機制,由志願者詳細記錄居民垃圾投放的分類情況,匯總形成一家一戶的家庭綠色日誌。小區還設置紅黑榜,表彰分類良好的家庭,督促分類不徹底的情況。

  昨天,在垃圾處置場,記者就看到了一塊安裝在此的顯示屏,上面清楚地標注著小區垃圾分類這一週內的數據公示,每一天的餐廚、可回收、有毒有害、幹垃圾等數據都一目了然。有了前期的預熱、志願者的指導,居民區的垃圾分類氛圍很快就形成了。

  前端分類末端運輸延續

  對於部分居民提出的“前端分類,末端運輸依舊混在一起”的擔憂,小區相關部門還與與環衛部門進行了充分溝通。居民定時定點投放垃圾,環衛車則定時來收運。如今,每天9時30分至10時30分,居民們就會看到,運送幹垃圾和濕垃圾的環衛車分批相繼開進小區,真正做到了“前端垃圾分類末端運輸延續”。

  “一開始,志願者每天早晚輪班在小區垃圾房前蹲點督促,勸導居民對混裝垃圾進行分類,親手示範如何投放。”社工小沈説:“過了沒幾週,大家基本已經養成習慣了,志願者駐守時幾乎都不用怎麼提醒了”。在試點了2個月後,志願者全部撤退,但從保潔員反饋來的信息依然良好,其直言,雖然不能説是百分之百,但至少有95%的居民都分得很好。

  在推進垃圾分類的同時,小區的黨員志願者還實行起了包乾管理,打造“一平米”菜園,將收集來的餐前垃圾製作成酵素肥料,用於菜園施肥,蔬果成熟後就分給小區的孤老和高齡老人。

  據統計,愛建小區中華別墅居民區的廚余垃圾從分類前的250桶變成了現在的180桶,環比減量30%,塑膠袋的使用率也減少了5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