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近年來相關政策的持續引航下,力求形成藝術品産業整體優勢 下一個全球藝術品交易中心,上海準備好了
今年入冬以來,上海藝術博覽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等一連多個藝術博覽會于申城密集登場,不斷升溫,吸引海內外收藏家打著“飛的”前來“一站式”看展、選購藝術品。
同樣提示著藝術品市場溫度的還有,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高橋5號門附近,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中心建築體量達6.83萬平方米,預計明年年初建成並投入使用,屆時將成為全球面積最大、設施先進、服務專業的藝術品綜合保稅服務體。
上海在朝著全球藝術品交易中心不斷邁進,為前進步伐注入澎湃動力的,是近年來相關政策的持續引航。近日,上海出臺《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産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未來,人們將清晰地看到這些目標成為現實:進一步優化藝術品産業發展佈局,完善藝術品産業發展專業配套服務,積極培育和引入合格市場主體……在專家學者看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憑藉城市建設、技術創新、金融服務、區域輻射等方面的雄厚基礎,形成上海藝術品産業整體優勢指日可待。
優化藝術品産業格局構建集聚優勢,健全市場生態
2016年,上海426家藝術品經營機構創出59.36億元的交易規模。其中專業畫廊數量約300家,全年交易額約12億元;藝術品拍賣機構80家,全年舉辦專場拍賣會293場,拍賣額為34.26億元;全市舉辦藝術品交易展會8個,藝術品交易額約8億元;經上海口岸進出口的藝術品數量8450件,出口貿易額5.1億元;藝術集聚區3個,總佔地面積10.1萬平方米,吸引150余家藝術機構入駐。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上海藝術品市場漸顯“國際范”,恰與“海納百川”的海派城市氣質契合。國際拍賣巨頭佳士得落滬四年,保利聯姻華誼成立上海拍賣公司二度舉槌,不約而同將西方經典藝術品引介至國內——畢加索、夏加爾、薩爾瓦多·達利、弗朗西斯·培根等西方一線藝術家作品在佳士得上海拍賣會上輪番登場;“時光遺珍——英國古堡秘藏西方經典油畫”于保利華誼2017上海秋拍創出百分百成交的佳績。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藝術品産業不僅需要發展,更需要優化、升級、形成特色。“優化藝術品産業格局”,被納入《意見》,可謂正當時——既包括構建集聚優勢的“加快推進浦東外高橋、徐匯濱江藝術集聚區建設”“支持藝術類文化創意園區發展”等舉措,也涵蓋健全一級、二級市場生態的“鼓勵代理制畫廊發展”“支持各類畫廊參加國內外知名藝術博覽會”“支持在滬發展的藝術品拍賣機構做大做強”“深化朵雲軒等國有藝術品拍賣機構改革”等細則。
記者了解到,在徐匯濱江——上海西岸,一系列前瞻性、系統性思考正讓一個能對標國際、吸引全球目光的文化新地標呼之欲出。其中,藝術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龍美術館(西岸館)、余德耀美術館率先落子,築巢引鳳;吸引香格納畫廊、艾可畫廊等多家知名畫廊入駐的西岸文化藝術示範區正在發揮集聚效應;不久之後建成的星美術館、油罐藝術公園、西岸美術館,還將持續升騰申城的藝術品鑒藏氛圍。
在上海藝博會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顧之驊看來,對於藝術品産業的優化,更應該是優化藝術生態環境。“比如,藝術家不能擅自賣畫,畫廊不能隨意給藝術品定價,這些都將擾亂市場。優化藝術生態環境,需要從扶持藝術家的創作開始,遵循‘藝術作品-畫廊-拍賣行-藏家’的順序。各個環節各司其職,有序自律,形成持續的健康循環,久而久之才能讓市場達到一個高度。”顧之驊特別提到“藝術品的自然流通、自然變現”,那正是他眼中健康的藝術生態所具備的重要表徵。
鼓勵藝術品業態創新
借力互聯網思維開啟多種發展可能的同時,還需破解“痛點”
互聯網風馳電掣的當下,深度觸“網”正成為藝術品産業的新趨勢,互聯網+藝術也正為藝術品産業的奔跑開啟越來越多元化、多樣態、多路徑的可能。在上海,人們已看到不少新銳的嘗試:“趙涌在線”不僅成為國內最大的藝術收藏品線上交易平臺之一,也依託泓盛拍賣將藝術品在線拍賣開展得風生水起;“藝高高”誕生近四年來,做藝術的全內容供應商,把好的藝術推送給大眾;最近上線的藝術品鑒賞選購平臺“藝品薈”,在全國首創藝術品交易O2O模式,讓線下消費者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遭受“價格蒙蔽”,線上消費者則實現了“售前體驗”……
“鼓勵藝術品業態創新”,在《意見》中被明確提出。其中,“大力發展藝術品電子商務,重點培育在線藝術品展示、交易、拍賣、定制等新業態”“支持藝術品物流、倉儲、保險等專業配套服務發展”等舉措,都被視為重要的落點。
值得關注的是,堪稱活躍的藝術品産業發展模式創新,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痛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藝術品産業的整體發展。比如,近幾年借金融創新之名,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在很多地方狀況頻出;虛高評估、交易不透明、不規範等問題依然是藝術品交易市場中存在的頑疾。鼓勵藝術品業態創新的同時,有專家提出“推進第三方鑒定評估平臺建設,推動市藝術品行業協會、市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協會建設”。一方面通過推動藝術品鑒定評估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和推廣科學的鑒定程式和規則,引導理性消費;一方面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協會建成後將推動有利於藝術品産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建設與誠信體系建設。藝術品市場研究專家胡志祥指出:“希望參照國際經驗,尊重藝術品規律,通過立法、執法,在規範、誠信方面優化藝術品市場,端正風氣。”深耕細作、穩紮穩打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硬道理,增強專業水準、提高誠信度,才能真正與國際接軌。
促進藝術品貿易便利化
開放的自貿區政策試點,為藝術品通關、展示、交易架起“綠色通道”
在業內人士眼中,進出便捷、高效流通好比打通了藝術品交易中至關重要的“任督二脈”。為海內外藝術品的交流交易架起“綠色通道”,自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藝術機構、拍賣公司、藝術博覽會來滬舉辦展示交易。此次《意見》即將“促進藝術品貿易便利化”明確寫入。對於這條通道的探索,上海可以説是國內的先行者。2013年8月,國內首個專業藝術品保稅倉庫即在上海自貿區建成並投入運營,推出了藝術品“先進區、後報關”(不涉證前提下)、“保稅出區展示”等模式,通過與保稅區海關的協調,實現了藝術品通關、展示、交易的便利化。
2015年,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一幅含蝴蝶標本的拼貼繪畫如期“飛”抵境內拍賣,正是得益於自貿區的便利化措施。原本,拼貼繪畫中的動物標本因涉及動物材質需要全面查驗,最終,“準入證”的發放時間大大縮短,只用了三天。這些都是最近幾年自貿區相關政策試點給藝術品流通、交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
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環中告訴記者:“日趨便利的交易通道正給上海帶來藝術品産業的能級提升。2017年通過上海自貿區進出口的藝術品貿易總額近70億元,拍賣公司即便是帶到北京交易的拍品,依然有很多是通過上海自貿區進出的。”據他透露,自貿區內還在醞釀更多突破,比如繼續推進先試先行外資拍賣行拍賣文物。胡環中預計,隨著政策的進一步開放、流程的進一步便利,保稅倉庫、藝術品展示交易廳、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藝術島等硬體逐漸齊備,上海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的願景也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