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舊改基地上保留紅色“活化石”

2017-12-26 09:29:5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丨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閱文處):舊改基地上保留紅色“活化石”

       江寧路昌平路口的西北角,是一個舊改基地。舊房拆平後的一大片空地上,只有一排房子沒拆除。這排房子是江寧路673弄4-10號。青瓦屋頂、清水紅磚、雕花門楣、一正兩廂三開間,屬於標準的石庫門建築。

       90年前,這裡是戈登路恒吉裏1141號,屬於公共租界。這棟石庫門房子曾經承擔了黨中央重要文件資料的收發、保管及秘書處部分機要工作,周恩來、項英、博古、王明等領導人的身影曾在這裡出現。

       這裡,就是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閱文處)舊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圖説: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閱文處)舊址。張龍 攝

       領導“看文件的地方”

       上週二,記者來到這裡,一個關於這座房子保護修繕的專家論證會正在附近召開。這一地塊的建設年底就要啟動,開工前,市文物局和靜安區文保、房管部門提前介入,請來有資質的專家對這棟老建築的保護利用方案進行論證。

      “這棟房子作為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所在地的時間長達4年。”靜安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郭曉靜説。這一點,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曾提到:1927年中共中央秘書處“還有一個中央負責同志看文件的地方,文件一到,秘書長總要先去看”。“看文件的地方”,指的正是戈登路恒吉裏1141號。

       時光倒回90年前。中共中央從武漢遷回上海後,鋻於之前由個人攜帶、保存文電的方式極不安全,且各部委、各地每日呈報中央文件數量大幅上升,在周恩來建議下,中共中央秘書處租下一處房子,辟為閱文場所,專供中央領導閱辦文電和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並規定個人不許再帶文件回家,由閱文處統一保管。閱文處所在地就是恒吉裏1141號,當時由文書科主任張唯一負責。

       這裡的故事驚心動魄

       曾經發生在這棟石庫門房子裏的故事的精彩程度,一點不遜於影視劇。張唯一雅號“張老太爺”,喬裝成木器行老闆,與“兒子”“兒媳”居住在這裡。當時,許多中央領導經常到此批閱文電或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各部委非急用的文件、電報、書刊等,也交由閱文處集中保管。後來文件越積越多,周恩來頗為擔心,認為一旦遭遇搜查極易暴露,於是指示張唯一于1930年底將閱文處保管的文件,轉移到張在法租界的另一處居所。此後,文件閱辦與保管場所開始分離。

       1931年初,秘書處另一工作人員張紀恩化名“黃寄慈”,以父親名義繼續租下恒吉裏1141號,對外自稱來滬求學。他與妻子張越霞住樓下,“傭人”仇愛珍住亭子間。樓上廂房則供中央領導閱文、起草文件和開會之用。為防巡捕搜查,房間被佈置成單人間,生活用具、床舖、皮箱等一應俱全,對外則稱登報招租給不相識之人。當時,閱文處還承擔了中央秘書處文電收分發、藥水密寫、刻蠟板、油印等工作,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的開會內容也是在這裡討論商定的。

       1931年6月,這一秘密地點遭到敵人的搜查,張紀恩夫婦當場被捕。幸運的是,前一日中央已派人運走了存放在樓上廂房的兩大木箱文件,巡捕除搜到共産國際文件、王明的手稿各一份外,一無所獲。張紀恩後以“窩藏赤匪、隱而不報”罪名獲刑5年。

      將修舊如舊對外開放

      更為幸運的是,之後時隔80多年,秘書處(閱文處)舊址被保存了下來。

      1982年5月下旬,上海市文管委約請到滬的全國工商聯秘書長黃玠然尋訪當年部分中央機關革命舊址,黃玠然還邀請了張紀恩、鄭超麟同訪。經過現場踏訪,他們最終確定江寧路673弄10號即當年機關所在地。

       進入新世紀後,江寧路673弄所在的78號地塊被列入靜安區舊改範圍。2010年,78號地塊動遷已啟動,絕大部分居民搬遷。當時,全國又開展了一次革命遺址普查,上海市委有關領導前來秘書處(閱文處)現場踏勘,認為這棟房子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應當保留。2010年底,靜安區將其公佈為不可移動文物,10號及其相鄰的一排房子,即4-10號都被保留下來,實有面積600多平方米。隨後,靜安區出臺了保護利用革命遺址的指導性意見。今年12月,靜安區政府正式將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閱文處)舊址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底,78號地塊上其他建築物全部被拆除。2014年底到次年2月,有關部門對閱文處舊址進行應急性加固。今年12月,靜安區將啟動該處文物的保護性加固,下一步再進行正式修繕改建。郭曉靜介紹,根據市區要求,這次的保護性加固將採取最高級別,確保文物本體和關聯建築不受損壞。目前區有關部門正在推進房屋産權過戶、功能定位及史料徵集等工作。

       江寧路673弄4-10號將修舊如舊,恢復原有風貌,並增添文物、文獻、資料,籌建陳列館,對外開放。更為不易的是,該地塊的整體開發也為這幢老房子修改了設計方案。不久,這一見證歷史的紅色舊址將抹去塵埃,煥發光彩。

   靜安紅色文化新地標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靜安區因獨特的地理環境,集聚歷史事件和風雲人物。目前已探明較為重要的革命遺址遺跡共99處,其中中共中央早期機關遺址及重要會議會址共20處。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閱文處)在周恩來、鄧小平等的帶領下,數度變遷,歷經危難,從容應對重大事件。該舊址集重要機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于一身,應可成為中共中央早期在滬機關開展革命鬥爭的歷史縮影,也是見證“紅色靜安”風雨歷程的“活化石”。

       歷屆靜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利用。以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閱文處)舊址為例,不僅在大規模的城區改造中被搶救下來,文物保護級別不斷提升,同時該舊址的保護利用已列入“上海市迎接建黨百年‘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經過新一輪的保護性開發,這裡必將成為靜安紅色文化的新地標。陳淩(靜安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