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逛美術館成申城市民過節新時尚

2018-01-03 09:43:5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小長假逛美術館 接受藝術熏陶成申城市民過節新時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説:龍美術館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元旦小長假,精神世界接受一次藝術熏陶,已經成為不少上海人的選擇。1月2日,一份來自市文廣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三天的元旦小長假期間,申城美術館共舉辦展覽約60場,吸引約6.5萬人次觀展。逛美術館已成為申城市民過節新去處。

  中華藝術宮獨佔鰲頭

  元旦期間,中華藝術宮門庭若市,好不熱鬧,其3.2萬人次的全部觀展人數幾乎佔據全市美術館總觀展人數的一半。

  96件作品,串起中國共産黨96年的光輝歷程。在中華藝術宮裏,最受矚目的當屬《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展覽。小長假期間,僅該展覽就共計接待觀眾27800人次。開展兩個月以來,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好評,觀展人氣始終高漲,為此主辦方特意延長展期。截至昨天,展覽累計觀展人次突破30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圖説:《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攝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是具有史詩氣質的大型紅色主題展覽,用藝術方式展現黨的光輝歷程,讓中國共産黨的光輝歷程銘記人心,展覽堪稱上海美術家一次整體亮相。展覽緊緊圍繞中國共産黨在上海誕生,從上海出發,帶領中國航船穿過激流險灘,踏平驚濤駭浪,帶領中華兒女一起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從石庫門,到窯洞門,到天安門,到復興之門,顯示中華民族燦爛的前景。記者留意到,小長假期間參觀這一展覽的觀眾幾乎都是自發前來的散客。不少觀眾感慨:國家的昌盛與人民的幸福是這樣來之不易。

  此外,正于劉海粟美術館舉辦的跨年大展“中華創世神話———互聯網藝術大展”在節日期間也吸引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這一展覽將高科技與藝術相結合,讓人機互動、VR、AR、3D列印、人工智能等一連串新潮的名詞為展覽插上創想的翅膀,也為遙遠的中華創世神話找到了當下的連結點。

  民營美術館成香餑餑

  除了申城幾大公立美術館已然成為申城文化地標,還有很多民營美術館遍佈于中心城區星羅棋佈,它們共同豐富著人們身邊美的“色階”,也共同粧點著申城歡樂的節慶氣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説:明珠美術館 網絡圖

  值得一提的是,新開館的兩座民營美術館參觀人次也都進入了上海元旦美術館參觀人次的前五位。

  吳中路虹井路口建成了一座文化藝術綜合體。12月30日,新開幕的明珠美術館吸引了高達3709人次的參觀量。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傾力打造的光的空間(Light Space)位於該綜合體內,整體空間由7樓的新華書店與8樓的明珠美術館組成,美術館和書店通過一個獨特的星空穹頂多功能活動區域連接,“藝術+閱讀”開啟了文化體驗的新模式。新華書店在這裡有了擁有了極高顏值。

  去年11月開館、位於閔行漕寶路與新鎮路的寶龍美術館元旦期間觀展人數達到了2066人次。作為開館的重頭戲,上海寶龍美術館開館同時推出常設展覽“書藏樓珍藏展”,主要收藏近現代及當代全國書畫名家的存世精品,近現代及當代百餘件名作,都是近年拍賣場上最具人氣的封面作品,均藏於此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説:寶龍美術館 網絡圖

  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倫勃朗、維米爾、哈爾斯:萊頓收藏荷蘭黃金時代名作展”輻射著藝術吸引力;在余德耀美術館,藝術家阿麗莎·柯維德在亞洲的首次個展“格物致新”以“高顏值”在社交網絡引發關注;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本應謝幕的“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應觀眾不滅的熱情,延展至1月23日,觀展“奇跡”仍在館內上演……(新民晚報記者 厲苒苒 樂夢融)

  【馬上評:藝術軟實力】

  記得以前看外國影視劇,劇中主人公每次到了假期、新年,都會相約去藝術館逛逛,談談情、看看展,感情也在這畫作徜徉間得到了昇華。

  在國外,美術館事業之所以蓬勃發展,一方面與城市建設的明晰目標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呼應的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尤其是藝術審美需求。繁榮的文化藝術不僅滋潤著城市中人的生活和心靈,更成為國際大都市的一道風景。

  近幾年,上海將城市定位對標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城市展開調研。其中針對美術館,兩組數據對比耐人尋味:美術館總量方面,上海相比倫敦、巴黎、東京、紐約不相上下,美術館硬實力提升明顯,具備相當的國際競爭力;不過,在美術館的人均訪問量方面,上海卻與其他幾個國際大都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由此引出的思考值得關注:數量如此之多的美術館如何從物理的存在中跳出來,與大眾建立起深層的連接。而其中關鍵,或許就從如何提升節假日期間的觀展人次開始——在節假日期間有意識地選擇重量級展覽,在打響美術館招牌的同時,也能在潛移默化間培養起一批固定擁躉。而這,同樣也是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體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