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的背後

2018-01-03 09:37:17|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原標題:解密丨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的背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2017年12月31日,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宣告貫通,在新年到來之際向市民開放。這一切,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幕後英雄。他們勇挑重擔,攜手奮進,與時間比速度,與艱難比智慧,才換來了這舉世矚目的百姓福祉,締造了一曲黃浦江畔的勞動讚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北外灘夜景 殷立勤 攝

  規劃先行,問計於民

  倫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納河、維也納的多瑙河等……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市都有一條與之相伴相生的大河,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依託黃浦江打造世界一流的卓越水岸。

  按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定位,重塑兩岸綿延45公里的公共空間,統一目標、原則、價值體系和建設技術指標的工作先行一步。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規劃方案率先出爐,去年,《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建設設計導則》隨即跟上, 明確了貫通、可達、安全、生態的基礎建設目標,以及宜人、活力、文化、智慧的品質建設目標。

  上海市規劃院景觀分院院長錢欣帶領團隊參與了導則的制定。他坦言,制定過程中的難題之一,是如何堅持特色性、整體性和協調性的統一:“火候”不到,各區“各顯神通”,會導致浦江兩岸不同區段風格迥異,缺乏整體性;“火候”太過,則束縛活力,導致“千岸一面”。

  最終,耗費十幾個月,經過不下三次結構性的大改和數十次的調整,導則問世。其中,“區段統籌”被放到了“總體設計”的第一條,要求協調濱江空間和腹地之間的空間風貌關係,並銜接不同區段之間的慢行通道網絡,確保整體慢行通道網絡的空間連貫。這每一個條目的背後,都見證了設計師們的匠心。

  貫通公共空間,最終造福的是百姓,因此導則制定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先進的理念,就是引入公眾參與。“我們向上海市民發放了調查問卷,並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錢欣介紹説,在徐匯濱江的建設中,許多跑友就諸多細節提了專業建議,“跑步道坡面應平整、防滑,最大縱坡不應大於8%”“設置應急醫療救助點,提供自動體外除顫器”等內容都吸取了市民的智慧。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一群小朋友在徐匯濱江健身 張海峰 攝

  在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常青看來,濱江空間的貫通,還有另一層深意——重新探索發現濱江地區的工業遺存、歷史建築,將這條城市的文脈也貫通起來。在楊浦區的濱江開發前,常青受委託帶領團隊對楊樹浦工業帶進行調研,走訪每一幢廠房,對建築物的年代、用料、功能、層數等物理品質和風貌品質進行評估。建於1927年的毛麻倉庫、1913年的明華糖廠、1927年的永安機房……就連第一毛條廠和上海船廠周邊的幾棵古樹,其歷史價值都被一一挖掘,被列入一張“附加保護清單”。

  “對於老建築,最好的保護就是再利用。”常青表示,經過整飭和適應性再生,植入合適的功能或業態,老建築有機地融入了楊浦濱江,與當地岸線構成了一段岸線、一段工業景觀的“工業遺存博覽帶”,成為上海濱江空間中的一抹文化亮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楊浦濱江老碼頭 邵劍平 攝

  爭分奪秒,攻堅克難

  百姓讚嘆的岸清水秀,背後藏著成千上萬建設者的天工巧思、辛勤汗水。

  “半年內,七座跨河橋中我們承擔施工了六座,要全部實現貫通,別人都説不可能,但我們做到了!”上海建工機施集團項目經理儲慧斌站在有著“浦江東岸第一橋”美譽的洋涇港橋上,眺望著楊浦大橋和黃浦江,難掩自豪之情。

  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中,浦東段長達22公里。從浦江東岸貫通的起始點溯江而上,可經過洋涇港、白蓮涇、倪家浜、川楊河、三林北港、三林塘港。這些匯入上海母親河的支流上,新建了七座造型各異、極具特色的慢行橋,和其他高架步道等貫通工程一起,消除了浦江東岸因受河口、渡口分隔而形成的若干“中斷點”,成為了打通濱江與城市腹地的重要使者,自此,浦東濱江岸線一氣呵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洋涇港橋 圖片來源:東岸集團

  儲慧斌難以忘卻承建這些橋梁的日日夜夜。去年剛開始建設時,離45公里岸線貫通的目標只有半年時間了。建設團隊既要如期完成工程的建設,兌現對市民的承諾,又要確保工程品質。

  以施工的一大難點打樁為例,採用傳統工藝,若要打完一根長60米、直徑1.2米的大樁,往往需要一天甚至更久。照這個進度,近200根橋柱,僅打樁就要耗費大半年。和時間賽跑,施工方從荷蘭引進目前世上功率最大的免共振錘70RF,一天可打三到五根樁,土質好的話甚至可以更多,而且每分鐘兩千次的高速振動能避免共振,保證了周邊房屋和地下管網的安全,不會産生泥漿和噪音。

  施工不斷深入,更多挑戰迎面而來。其中,川楊河橋跨徑達到165米,主橋總噸位約1700噸,是七座橋梁中體量和施工難度最大的龐然大物。

  由於跨徑巨大,按照傳統工藝,需要在河中架設橋墩,才能保證穩定性,但為了保障通航安全,並與周邊環境風格統一,為市民留出開闊的水面視野,必須採用“飛躍”水面的方案。為此,項目團隊僅施工圖紙就打磨了一個多月,數易其稿;為保證品質和安全,採購了優質的Q420D鋼材,最厚的錨碇達到了以往工程中罕見的225毫米。同時,施工方還精確掌握當地水文數據,充分利用有限的漲潮時間,在臨時橋墩上爭分奪秒,許多工人師傅都笑稱自己成了半個水文專家。

  去年11月5日,隨著最後一個200余噸的鋼橋塔安裝到位,川楊河橋主橋落成。該橋橋身主體採用矮塔斜拉結構,三角型鋼桁架由中間向兩頭逐漸升高,如同展開雙翅的海鷗,遠遠望去,又好像一支平放的箭,與形似一把臥弓的“鄰居”老川楊河橋相映成趣。

  如今,所有橋梁都已貫通,儲慧斌除了兒子出生的那一天,其他時間都在上班,但他一臉認真地表示,自己還不能休息,要帶著團隊逐個回訪,親耳聽一聽百姓的建議和評價,讓黃浦江畔的這些水上通道變得更美更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川楊河橋和老川楊河橋形成“一箭一弓” 圖片來源:機施集團

  捨棄利益,服務大局

  實現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的貫通,必須打通各種“中斷點”“堵點”。這些阻礙從表面看,可能是一條河,又或者是一個建築,但實際上是人的思想和認識。如果兩岸各界不捨棄各自利益,不扔掉矛盾齊心協力,就不可能有如今45公里的“一覽無余”。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巡視員、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朱劍豪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沒有讓步和協調,濱江沿岸工程就會像五顏六色的跑道,上面的人各行其道。

  作為“水上交警”的黃浦海事局,就充當了各方力量的“粘合劑”。黃浦海事局負責人坦言,最難協調的,莫過於水上工程和通航之間的矛盾。隨著兩岸工程如火如荼展開,該局轄區內的“黃金水道”涌入了大量工程和運輸船舶,去年最後3個月,過境船舶超過6300多艘次。同時,一些工程需要封航實施,對水上交通造成極大壓力。

  既不耽誤水上工程,也要讓過境船舶安全高效通過,這考驗管理者的智慧。針對黃浦江東側川楊河口園橋吊裝的封航需求,黃浦海事局、浦東新區航務管理所楊思站等部門苦熬兩個多月,反復協調各方意見,拿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方案:在川楊河口附近的岸邊打下臨時樁,辟為臨時“停船帶”,可供70艘左右的船舶暫時靠泊,等待水上工程的間歇再恢復通航。為確保通航船舶的安全,黃浦海事局兩艘巡邏艇24小時不間斷護航,並輔以全新的信息技術進行“無死角”監控,新方案實施的一週內,所有人員都撲在一線,通宵達旦,不敢合眼。所幸,上下游單位主動協同配合,精確控制進入相關區域的船舶數量,攜手緩解了交通壓力,保障了水域安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新年裏,遊客在外灘濱江步道上留下美好合影 殷立勤 攝

  實現“還江於民”,也需要利益主體的“斷舍離”。

  讓濱江岸線切實成為百姓可以親近的公共空間,上海地産集團作為黃浦江碼頭岸線的資源代表,全力配合浦東、黃浦、楊浦等區段建設要求,主動停止、拆除相關陸域、水域上的經營性業務,把碼頭岸線清理後騰空;同時,從規劃、建設、管理開始,負責實施了總長約7.3公里的岸線貫通任務。

  在騰挪空間的過程中,地産集團共清退了10余家客商,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拉鋸戰式的談判達上百次,整個協調團隊承受了相當大的精神壓力。此外,也作出大量犧牲。比如,7艘躉船需要另覓安置場所,又比如,地産集團在黃浦區的復興碼頭一號到五號庫建築經過清理改造,將在今年讓出近萬平方米的底層公共空間,將經營場所改造為公共空間……該集團在濱江公共空間上的投入超過12億元,為全面支持公共空間做出了示範。

  地産集團申江事業部副總經理郭玲坦言,雖然辛苦,但能把美好的濱江空間送回市民手中,感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站在新華綠地的雙層水岸上,看到設計圖紙被完美執行,漂亮的岸線勾勒出月牙的形狀,濱水邊漫步鍛鍊的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十分自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新華綠地 圖片來源:東岸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