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落實國家戰略中不斷厚植人才優勢

2018-01-08 09:48:4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二〇一七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今召開 上海在落實國家戰略中不斷厚植人才優勢

  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1月7日在北京召開。記者從上海市科技獎勵中心獲悉,唯一授予外籍科學家的獎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上海推薦的候選人佔據獲獎公示名單的約三分之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中國科技走向世界,這一獎項的競爭日趨激烈。此次上海入選公示榜單的施揚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斯潘諾斯更是集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于一身。研究實力“門當戶對”,是國際科技合作的基礎,合作夥伴的身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科技的全球影響力。

  厚植人才優勢,是上海在落實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中構築自身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方面。在國際科技合作獎上所顯示的競爭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上海正在“人才高原”的基礎上,努力構建“人才高峰”,加快建設全球性人才高地的決心與氣度。

  平等對話,“大師級”專家近悅遠來

  公示的本年度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獎七位得主中,美國萊斯大學力學教授保羅·斯潘諾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學終身教授施揚均由上海推薦。

  施揚是國際知名錶觀遺傳學家、甲基化動態調控領域的奠基人,他推動了我國表觀遺傳學科的建立,提綱挈領地繪製了中國表觀遺傳學發展的藍圖。而斯潘諾斯則在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領域擁有極高學術地位,他發表過259篇論文,影響因子為全球該領域平均引用水準的兩倍。

  事實上,透過近十年上海市級國際科技合作獎獲獎者身份不難發現,來滬從事前沿科學研究的重量級、大師級專家越來越多。尤其是2014年以來,獲獎者中歐美發達國家院士人數顯著增加:2006年到2013年,獲得該獎項的外國專家僅一人是院士;2014年到2017年,則有六名來自發達國家的院士。

  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底氣,就無法與國際學術大師平等對話。促成斯潘諾斯教授與同濟大學合作的“牽線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傑説:“合作者的水準是映射自身的一面鏡子,只有平等的學術交流,才能促成持續和高水準的合作。”當初,吸引斯潘諾斯教授來上海的,是同濟大學開展的隨機動力系統中的概率密度演化研究。而世界級化學泰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裏·夏普萊斯之所以願意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簽約,則是看中了該所在氟化學研究領域的雄厚實力,這將為他下一個顛覆世界的化學夢想———“點擊化學”的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合作支持。

  梧桐成蔭,引鳳來棲。不久前,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費林加和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維特裏希獲得我國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貝爾獎得主。

  築人才高峰,從“在上海”到“為上海”

  令李傑印象深刻的是,30年前,他所在的學院一年才接待一兩位外籍教授,而現在每週都要接待兩三名。除了日益頻繁的學術交流,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斷對標國際頂尖科研機構,聚全球創新資源為我所用,營造科創超級“朋友圈”。

  對標曾誕生過19位諾獎得主的丹麥波爾研究所,正在建設中的李政道研究所聘請了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擔任所長。

  該研究所將成立一個維爾切克量子研究中心,聚焦量子計算和尋找物質的新狀態。李政道研究所資深教授季向東表示,國際頂尖學術大師是研究所的“旗幟”,他們將匯聚一流科研人員參與研究,吸引世界各地青年才俊來所深造。

  引進一名人才,激活一個團隊,開拓一片領域———成立僅一年多的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下屬海席勒研究所,剛剛拿下國內心肌細胞銷售的最大訂單。繼國際胚胎幹細胞研究領域奠基人之一、德國科隆大學神經生理研究所所長于爾根·海席勒教授之後,研究所最近又攬得一員“大將”———德國呂貝克大學的于爾根·霍維爾德教授,他們正努力將海席勒研究所打造成世界幹細胞領域資源和人才交匯的頂級平臺。

  經過多年佈局,上海的人才“雷達”已遍佈全球,天下英才正以各種形式為上海創新貢獻智慧。順應這種開放創新的趨勢,上海科技獎勵的指揮棒也將逐步從“在上海”向“為上海”轉變。據上海市科技獎勵中心主任劉海峰透露,在市級科技獎勵評選中,今後將進一步放寬條件,讓越來越多外籍人士和身在海外、心繫上海的科學家有機會參與評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