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部蕭珊的未刊稿、譯稿首次在巴金故居展出 蕭珊《初戀》譯稿上,有巴金修改的手跡
蕭珊翻譯的屠格涅夫《初戀》一書封面及手稿。(主辦方供圖)
“我自己最親愛的朋友,一個普通的文藝愛好者,一個成績不大的翻譯工作者,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裏有我的淚和血”———巴金先生曾在散文《懷念蕭珊》中如是形容妻子。蕭珊的多部未刊稿和譯稿,昨天首次在巴金故居“蕭珊百年誕辰紀念展”上亮相,其中蕭珊翻譯的普希金小説《棺材商人》、屠格涅夫小説《阿霞》《初戀》等多種譯稿上,都能看出巴老修改或增補的手跡,頗為珍貴。
蕭珊常年以照顧家庭、協助巴金處理出版事務為重,常常讓人們忘記其翻譯家的身份。其實,作為頗有靈氣的翻譯家、多次組稿的刊物編輯、思想進步的現代女性,蕭珊擁有多面色彩。巴金故居餐廳裏有一架鋼琴,正是蕭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譯作品《阿細亞》的稿費購置並贈送給女兒李小林的禮物。蕭珊和家人的生活點滴,也在展出的日記、手稿、致兒女書信中,一點點組合豐富起來。
隨筆譯作顯文學功底,數篇未刊稿首次展出
展覽現場展出了上世紀60年代蕭珊創作的未刊稿、未完成稿以及譯稿,不少資料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包括《蕭珊自傳》《王平和蘇強》《外婆的故事》等,展示了蕭珊記錄時代的創作筆力。而遍佈稿紙的圈叉塗改,則訴説著一個譯者的心血。
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舉例説,從蕭珊1953年8月20日寫給巴金的信能看出,她的翻譯是在巴金指導下進行的。信中蕭珊説道:“我現在開始譯《初戀》,我覺得我好想只為你一個人在搞這工作。偶爾我想一兩得意之句,我就默默地望著你,希望得到你的嘉許,如去年冬天一塊兒工作時一樣。”
此外,八個展櫃重點展出了蕭珊的著譯作品,多為手稿及刊物影印件。如抗戰時期的隨筆作品《在傷兵醫院中》《在孤軍營中》《滬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記錄下民族度過的危難時刻,卻也洋溢著堅定樂觀的情緒。散文《幸福的會見》《在劉胡蘭烈士的故鄉》,描寫藥店營業員勞模事跡的《親人》等,則以富有個性的筆調反映了她融入社會生活的經歷。
展櫃中另有蕭珊當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過的外套、“上海”牌手錶、幫助巴金回復讀者來信的信封,以及病後申請醫療費用的報告,使觀眾接觸到真實立體的蕭珊。
為刊物組稿時,蕭珊“又熱情又撒嬌”地向冰心催稿
巴金與蕭珊的愛情生活,在展出的二人的信件中可一窺端倪。“我的心裏永遠有你。……在任何情況下我要做一個值得你的愛的人。”(1952年巴金致蕭珊)“當我寂寞的時候,當我想念你的時候,你會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蕭珊致巴金)而更多時候,兩人的愛情則轉化為家事的安排、對孩子的叮嚀、在工作上的交流,融于整個家庭生活,化于無形。
展覽還以文獻節錄的方式展示了蕭珊的“朋友圈”,從她的友人印象裏剪輯出一個生動的蕭珊,展示出她生命的不同側面。蕭珊天性活潑,待人熱情真誠,朋友們都喜歡她。黃裳在《瑣記》中回憶:“當時巴金住在霞飛坊(今淮海坊),他家來往的朋友多,簡直就像一座文藝沙龍。女主人蕭珊殷勤好客,那間二樓起坐室總是有不斷的客人……蕭珊有許多西南聯大的同學,如汪曾祺、查良錚、劉北汜也不時來坐。談天遲了,就留下晚飯……”
全家搬至武康路後,蕭珊的個性依然。從蕭珊當時寫給冰心的信中不難看出,為刊物義務編稿、組稿時,蕭珊曾“又熱情,又撒嬌”地向冰心催稿“你再不來稿,我就要上吊了”。而為朋友沏茶待客時,她則是汪曾祺筆下那個“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的蕭珊,讓第一次喝功夫茶的汪曾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