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嫌中國兒歌太單調,這對跨國夫妻辦起了“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附視頻)
1月初,“Hand in Hand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在上海、杭州和南京三個城市舉行,從美國來的幸運家庭樂隊和從荷蘭來的酷哥樂隊,用爵士樂和搖滾樂俘獲了孩子們的心。作為國內首個專為孩子打造的國際音樂節,“手拉手”的創辦者竟是一對夫妻——作家和音樂人劉健與他的美國妻子Rebecca Kanthor。兩人2005年相識于杭州,如今定居上海,養育著一雙兒女。因為不滿足於兒歌太單調太乏味,他們著手辦起了音樂節,讓孩子們可以聽到世界各地的兒童音樂。演出現場,一位媽媽驚訝于兩歲的女兒聽搖滾時的專注,“看來是我太低估孩子對音樂的接受力了!”
給孩子們聽點酷的
劉健、Rebecca和孩子們。
作為音樂人,劉健希望兩個孩子從小就能聽到好的音樂。然而在網上搜了一遍,他發現90%的兒歌都是上個世紀寫的。“這些兒歌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唱過的,現在看來已經過時了,歌詞傳達的價值觀也很老舊,為什麼現在沒有人給孩子寫點好歌呢?”
有一次,Rebecca的母親從美國寄來一張兒童音樂CD。封面很卡通,打開一聽卻是一段成熟的電吉他開頭。劉健很吃驚,是不是放錯了?兒歌怎麼可以這麼寫?
在編曲與結構之外,這張專輯的歌詞也讓劉健覺得耳目一新。裏面有一首歌叫《美麗公主》,歌詞有一段是這樣的:“要想成為公主,你必須要正義而善良,讓所有的人都快樂地活著。你給予人們的愛,人們都會還給你的。”劉健很欣賞其中的價值觀:“我女兒很愛美,夢想著當上公主,這首歌可以告訴她,公主不光需要美麗的外表。”
幸運家庭樂隊。
唱《美麗公主》的樂隊是曾獲格萊美獎和艾美獎的幸運家庭樂隊,劉健決心將他們請來中國演出。Rebecca在網上找到了他們的聯繫方式,數次聯絡,對方終於接受了邀請。Rebecca是一名記者,她聯繫了各國的記者朋友,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兒童樂隊,一個荷蘭朋友向他們推薦了“酷哥樂隊”。酷哥樂隊的五位成員,都是荷蘭的知名樂手,有了孩子之後,他們在一起組建了酷哥樂隊,為孩子們唱歌。劉健説:“我們想給中國的孩子聽點酷的。中國父母教育孩子,常常有許多標準。我覺得,乖孩子要當,但有時候需要讓他們酷一點,不要成為任何人,而是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接觸了大量國外的兒童音樂,劉健發現,原來兒歌也可以有搖滾、爵士、嘻哈、雷鬼、金屬等不同風格之分,只要音樂傳遞的價值觀與表演風格貼近孩子的生活,就能得到孩子的喜愛。於是,劉健和Rebecca下決心開始籌備“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劉健還為音樂節譜寫了主題歌《手拉手》。他們選擇樂隊的標準有三個:音樂性、價值觀和現場表現力。女兒劉納的意見也至關重要:夫妻倆把樂隊演出視頻放給女兒看,她要是喜歡,就證明支樂隊有孩子緣。
目標走遍中國100個城市
酷哥樂隊在演出現場。
因為樂隊在國內知名度也不算高,又沒有大公司運作,管事兒的又一對夫妻,許多人起初並不相信他們,但劉健和Rebecca並沒有退縮。2007年6月,第一場音樂會終於在南通舉行。Rebecca給音樂家們打了“預防針”,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中國孩子比較內向,互動環節氣氛可能不會那麼熱烈。沒想到,南通首場開演不到五分鐘,所有人都自發地從座椅上站了起來,讓音樂家們意外又感動。在成都演出時,當地有一家祖孫三代一同來觀看表演,一位60多歲的奶奶到臺上和樂隊一起跳起舞來。“好音樂不分年齡,全家人都會喜歡。”劉健説。
既然是兒童音樂節,當然要考慮到孩子們的需求和習慣,制定和普通音樂節不一樣的標準,比如,音量上限嚴格控制在85-90分貝,讓孩子能聽得更舒服。為了不刺激孩子的眼睛,他還果斷禁用照向觀眾席的大燈。他們還將觀眾席分成了六個區域,更有特別設置為孩子哺乳與換尿布的地方。此外,現場還有更多保安和志願者的在場,更好地保證秩序和安全。每到一個城市,劉健和Rebecca都會特別留出一些票給當地的民工子弟學校,請他們免費看演出。
音樂節現場的小觀眾們。
為了辦好音樂節,劉健和Rebecca投入了全部積蓄,雖然目前票房還不足以賺回成本,但他們並不想就此放棄。劉健説:“我們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值得我們繼續做下去,即使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未來,他們計劃在5年裏,請到10個國家最好的兒歌樂隊,去到中國的100個城市,讓更多的中國孩子聽到來自世界各地最好的兒歌。今年,來自芬蘭的金屬樂隊“金屬恐龍”和來自英國的流行樂隊“海麗女士”也將加入巡演。劉健希望演出能突破室內劇場,辦成一場戶外音樂節,讓孩子和他們的家庭能夠坐在藍天下、草地上,自在舒服地享受音樂。
劉健相信,越來越多外國優秀的兒童樂隊的到來,可以讓中國的孩子們通過音樂去認識世界,也可以啟發中國的音樂人寫出更好的兒歌。“我希望中國的音樂人能更認真地對待兒歌的創作,別把孩子當孩子,故意創作簡單幼稚的音樂。他們值得聆聽更棒的音樂,他們的內心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