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全覆蓋 深入遍及不同院係千余門專業課,思政元素融入文理醫工藝各科
一輛某國外品牌SUV駛過,路側兩個石獅子一隻俯身注視,另一隻則挺身伸出右爪“行禮”……1月10月上午,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廣告係,專業課教師聶艷梅向同學們展示了這張翻拍的平面廣告。她説,類似廣告案例,有損國家形象、傷害民族感情、存在價值觀缺陷,還不止於此,比如某國油漆品牌在中式立柱上刷清漆,為強調其漆面光滑無比,柱子上一條龍居然滑落……“一些學生以為這就是廣告創意,但為什麼相關廠商要公開道歉?”
高等學府,紮根大地、立德樹人,最量大面廣的就是從人文到理工不同學科的專業課。按傳統,各科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似乎天然是“兩張皮”;而今,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的進程,已經從面上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走到“中國系列”這樣的思政選修課程以及綜合素養課程,並深入遍及不同院係的千余門專業課,覆蓋了全課程體系。短短一學年內,各校專業課申報“課程思政”試點改革的數量翻了一番。
思政教育絕非只靠馬院
這節廣告係專業課上,聶艷梅不僅講授了傳播學集大成者——施拉姆關於傳播學“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的基本見解,也引入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媒體觀,強調“媒介不僅是面向社會的信息傳播仲介,也是引導輿論發聲和走向理性化的載體”。聽課的大三學生章璟説,我們參加廣告比賽寫策劃,必須考慮創意表達是否恰當,能否適用媒介傳播,“多一份使命感和責任心”。
文苑樓裏,走進學院內的另一門專業課教室,《中國現代文學史》課上,中文系副主任劉暢跳出文本,一一展示上海租界的英國駐軍、流離失所進城乞討的農民、上海日華紗廠的童工等資料照片,甚至還有1928年蘇聯拍攝的中國紀錄片,原來他正將《包身工》《駱駝祥子》等經典作品的啟蒙與救亡時代背景講深講透。“以往作品背景常常點到為止,或留待課後自學,但事實上文學史教學也不能歷史虛無主義。”
再走進同一層教室裏的《社區社會工作》課堂,社工專業的馮猛老師正組織起5組同學,就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進行“角色扮演”,分別代表“政府、居委會、社會組織、社區骨幹、普通居民”討論分工。參照去年底市領導赴虹橋街道愛建居民區調研垃圾分類的多方機制,同學們發現一條“公式”總結得有理:黨建引領+居民自治+政府治理+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善治,他們謀劃起如何作為志願者參與今年這一全市課題。
曾經,有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那麼多高校都有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當然讓馬院老師來教,沒有我們專業課教師什麼事。”而在“教書+育人”的導向下,上海一直堅持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政課程體系,其中專業課是深水區之一。事實上,一些高校率先探索專業課程德育功能,如2017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上海中醫藥大學張黎聲教授,將志願捐贈的遺體作為“大體老師”,將專業基礎課《人體解剖學》上成了人文素質課、生命教育課。去年起,滬上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專業課程育人改革,每校選取2門以上專業課程開展試點。
理工科也有思政內涵
思政內涵紛紛融入專業課程,“文、理、醫、工、藝”並無差別。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的創新實驗室裏也有“工程倫理教育”。郭輝等組成的方程式賽車教師團隊,每年都帶教學生設計、加工新賽車。
師生不是局限在每一個汽車配件的尺寸大小和功能特性,而是在工具理性、性能參數之外抓好“汽車配件承載隊友生命安全”的責任意識,“這樣車手才能感受到冰冷機器背後的溫度。”令學生車隊經理梁世偉最感動的,是車隊出賽前一天,師生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賽車裏面、外面可能傷害車手的鋒利處進行包紮處理,“不論因誰而碰撞,都要將損傷降到最低,既是保護自己也是尊重對手。”
專業課自有教學規律,“基於案例學習法”是常用教學法。“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魏則西事件終將淡出視野,但留給我們的是對尊重個體生命、強化醫療監管的深思。”在上海交大醫學院對接“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同名課程上,魏則西事件、宮頸癌HPV疫苗接種、家庭醫生制度推廣、全面取消以藥養醫等,都被選入案例庫。來自學校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瑞金臨床醫學院等40位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組成教學團隊,各自引導學生成為課堂主角,就典型實例自主查閱資料、積極小組討論、製作彙報講稿,開出專業級的“翻轉課堂”。全國教學名師、交醫首席教師郭曉奎説,“學醫育德,被動學習的留存率可能不到5%,主動學習的留存率則超過50%。”
第一課堂的專業理論,同樣連著第二乃至第三課堂的專業實踐。日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圖書館內,一批學校所在街道的環保志願者專程前來看展。原來,應用藝術設計學院學子用手繪形式忠實記錄了曹路鎮河道整治前、中、後的變化全程。他們感受著30幅原創作品的背後,是老師帶教學生歷時一學期蹲守河道途經的街巷田間,速寫下違建棚屋以及原本僅存的那一抹綠,清晰了解每幅畫面的幕後真實,甚至在創作中不忘幫助清理河邊碎石雜物。
市教衛黨委、市教委統計,滬上高校深度開掘所有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現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課為核心、數十門“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為骨幹、500門綜合素養課為支撐、1000余門專業課為輻射的“課程思政”同心圓。
研發和培訓融入每門課
“要承擔起思政角色,一門課當然也可以報試點,但真正融入還應整建制地在全院進行持續滲透。”二工大應用藝術設計學院黨總支書記唐紀群告訴記者,從《設計入門》這樣的基礎課起,學院就將“優秀設計師”的培養要求貫穿專業教育全程,啟發並帶領學生在掌握技藝同時也關照社會熱點問題、體驗中華道德文化,“從視覺傳達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這批同學在日常習作中還速寫過交通大整治中的交警協管、醫患關係敏感期中的醫護人員。”全院50多名專任教師,也集體開出《創意·素養》專門課程現身説法,將自身創作實踐與境界提升與同學們毫無保留地分享。
上海師大人文與傳播學院更是整體作為“課程思政”改革試點單位,從散狀的不同課程試點走向系統的各個專業試點。“其實,過去也在知識點傳授之餘傳遞育人思想,但可能比較無意識,有點朦朦朧朧。”文化産業管理專業教師王元,是較早被列為院內試點課程教師之一。在她看來,經過教研教改,文管專業的思政資源和意義大有潛力可挖。例如講授文化遺産保護與開發一課時,她專門解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國禮“六件套”,從景泰藍到琺瑯器再到漆器,各具民族工藝特色,正如有傳統捧盒就是取名“夢和天下”“和合之美”,“學生樹立起文化多樣性意識,這類似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共同財富,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前提。”
於是,首批覆蓋全院12個專業的15門課,已逐步擴展到近200門課,涉及約4000師生。學院黨委書記戴冰介紹,學院層面建立起“課程思政”研發中心,並與學校教務處協同對接,從2017級起,在頂層設計時就對專業培養方案作出相應調整,“如此一門課一門課地研發,讓專業課育人也更專業”。目前,上海通過市、校兩級培訓體系,在市級層面研製培訓方案、開發培訓教材,率先對1000名專業課骨幹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教師評價和課程評價的標準和機制也正將得以調適和映射——不僅知識傳授到位,更應價值引導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