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近七旬宣講100場,創造市十九大精神宣講團宣講場次最高紀錄,袁秉達説———十九大報告,不讀十遍就沒有講課權
圖:袁秉達在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袁秉達,1950年出生,1977年進入上海市委黨校工作,現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現年68歲的他,是上海市十九大精神宣講團56名講師中的一員,迄今已完成100場講座,創造了講師團單一主題個人宣講場次的最高紀錄。他曾獲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我們應該把習總書記‘1·5’重要講話的最新內容及時加到十九大精神的宣講稿裏,最重要的是講清三個‘一以貫之’。”在為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集體備課時,袁秉達率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講一句報告原文,接著分析這句話背後的邏輯鏈,全程脫稿,相當熟稔。自十九大報告發佈至今,年近七旬的他已完成了100場宣講,服務聽眾近2萬人次,成為上海市十九大精神宣講團中宣講場次最高紀錄的創造者。宣講團的同仁説,袁老師是最受歡迎的宣講者,他擺擺手:“不是我講得好,是黨的十九大開得好,習總書記創新理論好,上海講師團平臺和團隊好,廣大聽眾學習氛圍好!”
要“讀懂”還要“弄通”
袁秉達告訴記者,10月18日上午他邊聽習近平總書記宣讀十九大報告邊速記,足足寫了20多頁。儘管知道報告文本很快能在網上看到,但他認為邊聽邊記是強化學懂弄通的重要過程。尤其近年來,他一直在研究總書記的講述方式和表達技巧,他感到聽報告比看報告更能捕捉思想火花,速記更易從字裏行間悟出深層含義。拿到十九大報告文本後,袁秉達馬上通讀。“不讀五遍沒有發言權,不讀十遍沒有講課權。”他説。但3萬多字的文本要如何濃縮在兩小時的講課中?10月18日當晚,他就開始與師友電話溝通。連續一週,他們把材料改了又改,最終形成了長達44頁的《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材料專輯》。比如,總論中有四個“新”關鍵詞,即確立新指南、進入新時代、肩負新使命、開啟新征程,就是在不斷提煉後形成的。
是“宣講”不是“宣讀”
“我們的責任是‘宣講’,不是‘宣讀’,一定要用群眾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在忠於報告本意的基礎上,把十九大精神講準確、講深透、講生動。”袁秉達説。
袁秉達做了100場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沒有一場是一樣的。隨著對報告精神領會得越來越深入,他不斷豐富報告內容和調整講課角度。他的第一場報告主題是“從習近平7·26講話到黨的十九大報告”,體現歷史銜接與思想延續。10月24日十九大閉幕當天,他將報告調整為“新時代·新思想·新戰略———初學黨的十九大報告體會”。市委明確宣講新要求後,宣傳部副部長燕爽特地與他深聊1個多小時,他再次調整主題為“新思想·新時代·新戰略: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後來,在總體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礎上,他又開發出“新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專題。
近期,按照習總書記“學懂、弄通、做實”的要求,他在宣講中還引導領導幹部在理論上深入學習總書記“1·5”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
宣講新意迭出,袁秉達説這還要感謝講師團彼此互為後援。講師團成員或是學有所長的專家、或是在基層宣講多年的能手,互通有無便於大家及時補充新材料。
場場不同的另一原因在於袁秉達的“因材施教”。袁秉達的宣講對象來自各行各業,在對企業員工宣講時,他著重談報告中“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在對街道百姓宣講時,他多涉及報告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話題;在對大中學生宣講時,他把報告中對青年的寄語放在開篇……袁秉達説,接到宣講任務後,他都會提前與對方多次對接,根據對方需求調整宣講內容。更重要的是,他要借此了解對方的經驗和榮譽,並將這部分內容融匯到自己的宣講中。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員工江宇洋告訴記者,袁老師來宣講時,就特別結合公司編制的《黨員幹部負面言行提醒本》等解讀十九大報告,大家聽後既親切又振奮。
像説“家史”一樣熟悉“黨史”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張家宅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盧陵説,社區裏老老小小都愛聽袁秉達的課,“他像説家史一樣講黨史,既非常熟悉,又充滿自豪,滿滿正能量”。
“宣講要有歷史縱深感,理論才有説服力。”袁秉達説。書桌上的《鄧小平文選》《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已被翻到書破頁損,字裏行間寫滿眉批旁注。袁秉達説,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創新理論是一以貫之的。
袁秉達説,學習十九大精神絕不能滿足於“直播聽一次、小冊子看一遍、點上四面開花”這樣的快餐式學習、碎片化理解,而要用在十九大報告中出現71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穿起來學習。袁秉達1977年進入黨校工作,1986年讀大學時就與另三位學者合作出版了《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達40年。近年,他的專著還被譯成俄文、英文,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傳播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