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在上海:從漁陽裏到惠民裏

2018-01-15 10:24:2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 | 劉少奇在上海:從漁陽裏到惠民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北京東路五百二十八號二樓是劉少奇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

  上海,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祥地。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階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上海掀起的“三罷”鬥爭,促進了全國各地群眾性政治鬥爭的發展。上海也成為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基地之一。一批共産主義知識分子集聚上海,建立新型的工人階級革命政黨的任務被提上了日程,劉少奇就是其中的一位。

  從這裡踏上革命道路

  1920年,22歲的青年劉少奇從家鄉湖南到上海,住進位於法租界內的霞飛路漁陽裏6號的上海外國語學社。這是劉少奇生平第一次到上海,此行目的是在外國語學社留俄預備班學習俄語,為赴俄留學做準備。

  據黃浦區委黨史辦馬亦男介紹,霞飛路漁陽裏6號,就是現在的淮海中路567弄6號,是典型的石庫門里弄房子。1920年春,俄共黨員楊明齋作為共産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翻譯和助手,陪同維經斯基來到中國,並參與建立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中共上海發起組。為了活動方便,楊明齋出面租下了霞飛路漁陽裏6號,開設華俄通訊社。為了輸送有志青年赴俄學習,為中共培養可造之材,不久又在這裡設立外國語學社,由楊明齋任校長,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俞秀松任秘書,具體管理行政事務,“上海學生走讀,劉少奇等外地學生晚上就安排在樓上的廂房裏打地鋪。逢星期日,學校還有計劃地邀請一批學者,開設馬克思主義講座。”

  “劉少奇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完成了思想上最重要的轉化,確立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從此踏上了革命道路。”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人員郭繼表示,“這裡新型的半工半讀的學習方式,也為他在建國後提出‘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把廣大工人組織起來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前,劉少奇來到上海參加和領導五卅運動。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劉少奇利用一切辦法去動員群眾,帶著被打傷者的血衣及被打死工人的照片,到學校去做鼓動工作等。”郭繼説。

  劉少奇曾對當時的情況有過這樣的描述:“此時上海工廠無人做工,商店罷市,輪渡不通,車馬斷絕,交通為之梗阻……同時上海學生亦一律罷課,即各教會學校也都加入。那時我們到上海馬路上一看:只見滿街貼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標語、口號、圖畫。處處都有遊行的、演講的、募捐的、演戲的,鬧個不休,個個都忙著反對帝國主義的工作。”

  在郭繼看來,劉少奇運用和發展領導安源工人鬥爭的經驗,和李立三等人一起,迅速把廣大工人組織起來。

  “首先是健全上總的組織機構。上海總工會是黨領導上海工人鬥爭的領導機關。當時黨還缺乏建立如此大的地區性工會的經驗,所以劉少奇等人非常重視上海總工會的建設。”郭繼説,“其次是加強基層工會的組織工作。劉少奇特地選派有經驗的積極分子和一些學生去各工廠,向廣大工人群眾宣傳‘成立工會之意義’‘如何組織工會’,傳播工會基礎知識,一邊宣傳一邊組織。”

  郭繼強調,劉少奇還很關心罷工工人的生活疾苦。在罷工期間,很多工人生活發生困難,劉少奇和總工會其他同志就想盡辦法,積極籌措救濟經費,深入工人家庭訪問,進行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和救濟工作。正是在中國共産黨和上海總工會的領導下,上海工人階級團結一致,成為一支組織嚴密、紀律嚴格、鬥志昂揚的反帝主力軍,在鬥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與“左”傾路線針鋒相對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劉少奇在上海、天津、北平、哈爾濱等地從事秘密工作。1931年-1932年間,劉少奇由莫斯科回到上海,擔任中央職工部長兼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曾居住在北京路惠民裏(現北京東路528號五金店樓上)。

  據馬亦男介紹,惠民裏,今北京東路526弄(山西南路以西)。建於1900年,佔地245平方米,建築面積328平方米。主通道長20.5米,寬3米。房屋為磚木結構,二層,3幢。

  “劉少奇居住的這段時期,正是王明‘左’傾盲動主義佔統治地位之時,劉少奇和他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馬亦男説,“針對王明等人的錯誤,劉少奇連續寫了《最近中國職工運動,國民黨工廠法、工會法與赤色工會目前的任務》《在目前反帝運動中赤色工會應努力的工作》《批評‘退出黃色工會’的策略》《1931年職工運動的總結》等文章和報告。”(新民晚報記者 方翔)

  專家點評

  革命家的洞察力

  1920年8月,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9月便做了一件大好事,在漁陽裏開設外國語學社,實際上就是個留蘇預備部。青年團組織緊貼青年需求,為他們施展才幹、實現抱負鋪路架橋。劉少奇等就是從漁陽裏走出的傑出代表。

  上世紀30年代初,劉少奇在上海領導工人運動,他基於對城市職工運動處於低潮的形勢判斷,提出採取防禦的戰略方針的根本看法,提出“防衛的反攻和進攻”的觀點,這與當時臨時中央領導人完全進攻的路線觀點並不相同。劉少奇以馬克思主義革命家的洞察力,正確判斷鬥爭形勢,提出鬥爭策略,堅持原則,體現了非凡的勇氣和擔當精神。實踐證明,劉少奇在工人運動和白區工作中所堅持的路線是正確的。 張健(黃浦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