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緊盯上市公司業績“變臉”

2018-01-16 13:10:55|來源:中國證券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進入年報披露季,上市公司業績“變臉”戲碼頻頻上演。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5家公司修正業績預告。其中,沃生生物更是從預計盈利幾千萬變更為預虧超過5億元。

  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情況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不少上市公司因此收到監管函或問詢函,*ST天成今年1月更是因此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業績“變臉”頻現

  1月15日晚間,智慧農業發佈業績預告修正公告,預計2017年虧損2.1億-2.7億元,而公司在三季報中預計全年業績將扭虧為盈。對於修正業績預告的原因,公司表示業績大幅下調是受到了農機行業整體環境的影響。此外,公司資産處置未能按預計進度實施。

  類似智慧農業的業績“變臉”並非個例。沃森生物1月13日公告稱,預計2017年虧損5.34億元-5.39億元,而在三季報中,公司還預計2017年凈利潤為3000萬元-5100萬元。這意味著短短兩個月,沃森生物凈利潤突然“蒸發”超過5億元。

  沃森生物將業績“變臉”的罪魁禍首歸結為業績對賭。公司表示,轉讓資産河北大安業績未達標,公司需承擔相應賠付責任,預計導致2017年凈利潤虧損4.5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沃森生物三年內的第二次業績大“變臉”。2016年4月,沃森生物發佈《2015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凈利潤從虧損3.89億元變成虧損8.41億元。

  此外,成飛集成、泰爾股份、青島金王等上市公司也大幅下修了業績預告。成飛集成1月13日公告稱,2017年全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由三季報中預計的約-1900萬元至500萬元,修正為約-1.02億元至-6200萬元。對於業績下調的原因,成飛集成歸結于補貼退坡、車廠壓價、上游材料漲價以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等。

  業績變臉的原因五花八門,包括業績對賭失敗、破産重組損失、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等。其中,行業週期性變化、計提資産減值損失、各項成本費用大幅提升等成為普遍理由。

  監管層重拳打擊

  2017年以來,*ST墨龍、青龍管業、貝因美、*ST眾和等公司業績大幅“變臉”,不少公司業績大“變臉”更是引起股價“閃崩”,種種異常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

  此前,針對上市公司業績“變臉”,交易所通過監管函、問詢函等方式加強了監管。如2017年11月23日,深交所分別針對*ST烯碳和*ST華澤業績“變臉”情況發佈監管函。

  比如,交易所發給*ST烯碳的監管函就指出,*ST烯碳2017年上半年業績與已披露業績預告存在較大差異,但未及時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ST烯碳的上述行為違反了相關規定,要求公司及全體高管吸取教訓,嚴格遵守相關法規,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杜絕此類事件發生。

  *ST天成更是因業績變臉被立案調查。*ST天成1月11日公告稱,近日收到《調查通知書》,證監會對公司“2016年年度業績預告與年度報告業績披露差異”進行立案調查。

  此次調查源於公司2016年年報與業績預告的凈利相差上億元。2017年1月26日,天成控股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16年度將扭虧為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00萬-1500萬元。2017年4月23日,公司公告稱,與年審會計師事務所溝通後,預計2016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700萬元。年報顯示,天成控股2016年度虧損9895.96萬元。

  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表示,從發監管函到立案調查,表明執法越來越嚴格,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處罰手段也在升級。

  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2018年年初,上交所發佈了新修訂的業績預告、業績快報等五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本次修訂的一大亮點是上市公司需明確區分並披露業績變動的具體原因,包括主營業務影響、非經常性損益影響、會計處理影響、上年比較基數較小等。

  同時,修訂後的格式指引新增了重要內容提示部分,重點突出披露本次業績變動的方向、變動金額、變動區間以及非經常損益的影響情況等,便於投資者快速了解本次業績預告的關鍵信息。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為保護投資者的知情權,上市公司在進行業績披露時,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規定,規範運作,認真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履行忠實勤勉義務,促使公司規範運作,並保證公司及時、公平、真實、準確和完整地披露所有重大信息。有的上市公司利用會計確認的模糊空間,發佈粉飾過的業績公告,拉動股價上漲。嚴厲禁止這種誘導投資者決策的行為,同時行為主體將成為重點監管對象。

  2017年9月,深交所表示,對業績大幅修正的公司予以高度關注,特別是修正後業績變臉的公司。要求公司詳細披露業績預計變更的原因。深交所指出,對於業績預計修正存在違規的行為,後續將視情況採取相應的監管措施。

  上海金融研究所專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進入年報披露季,不排除有的公司存在通過利潤調節進行業績“洗澡”的情況,並慎防業績“變臉”成股價操控陷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