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機械廠(安徽舒城)
人民網上海1月15日電 (記者 曹玲娟)一個全是斷壁殘垣的攝影展,卻吸引了幾乎是爆棚的參觀者——以記錄上個世紀60年代上海“小三線”為主題的上海“小三線”紀實攝影展13日在滬開幕,數百名攝影愛好者和原小三線退休職工來到展覽現場,在光影的記錄裏尋找塵封的記憶。
安徽貴池的八五鋼廠、安徽寧國的古田醫院、安徽績溪的海峰印刷廠、安徽屯溪的紅旗機械廠……展覽共展出80幅紀實攝影作品,通過光影技藝記錄著時代當中的上海“小三線”。這些作品,由劉洪、馬春雷、孫學傑、呂家富、丁林、張霞6位攝影愛好者歷時二年時間,往返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山區總行程近萬公里拍攝而來。“如果無法阻止三線歷史建築的風雨剝蝕,那就必須拿起相機用影像來定格這塊當年建設者曾經生活和工作的熱土。”記錄者們説,這是在以最真誠的方式,向“小三線”建設者致敬。
1964年至1988年,在中國中西部的13個省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在前後24年時間裏,上海是中國“小三線”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當時,僅位於安徽和浙江的上海“小三線”建設工程就有7萬餘名上海幹部職工及其家屬,他們背井離鄉,遠赴皖南和浙西的山溝中開山炸石、架橋修路,硬是在當地的密林中建設出了81家軍工企事業單位。這就是被人們稱之為的上海“小三線”。
1988年後,上海將安徽的80家“小三線”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安徽地方管轄和經營。時光荏苒,如今,上海“小三線”的建設者們早已各奔東西,步入花甲之年。這些當年由整整一代人付出近三十年的青春與汗水建設完成的建築,在建設完成約半個世紀之後,飽經歲月侵蝕,早已變成斷壁殘垣,僅剩墻上那些“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品質是生命線”字樣的標語,能一窺當年的熱火朝天。在當天展示的攝影作品中,這些殘存的建築,如今,依舊安靜地躺在深山密林之中,用另外一種方式記錄著歷史。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小三線’建設資料的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同時也是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線建設工業遺産保護與創新利用的路徑研究”子課題主持人之一的徐有威説,攝製組運用各種攝影手法,進行搶救性釆訪拍攝,為留住“小三線”影像這個歷史性工作,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堅信,隨著歲月的流逝,若干年後,當這些上海‘小三線’舊址在地球上徹底不復存在時,我們的後人,會通過這些相關的史書和攝影作品,了解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國社會。”
面對80幅攝影作品,已經62歲的“小三線”退休老職工賀興根激動表示,感謝多名攝影者用光影記錄了他們曾經的青蔥歲月,讓他們再次記憶那段為新中國奮鬥的時光。據悉,該展相關攝影作品同時歸入《塵封記憶》畫冊,由團結出版社出版並於當天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