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根路32G號:馬林密送革命經驗

2018-01-18 10:29:4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 | 麥根路32G號:共産國際特使馬林密送革命經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圖説:大東旅社馬林下榻處是今天的永安百貨西北角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攝(下同)

  談到中共一大,很多人不由想起共産國際代表——馬林。他在華所做的工作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尤其是黨的創建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都有馬林付出的辛勞。

  來滬一波三折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號一棟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裏,15個人圍著一張長方形大餐桌召開了一個重要的會議——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有13位中共代表,兩位遠道而來的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

  彼時,馬林是一位年近40的荷蘭人,本名亨德里克斯·斯內夫利特。因馬林此前有在殖民地領導革命的豐富經驗和超群的工作能力,列寧對他格外賞識。在挑選幫助建立中國共産黨的人選時,列寧認為馬林非常合適。

  1921年暮春,馬林在維也納申請前往中國時,被奧地利警察以“赤色分子”的罪名逮捕後驅逐出境。4月21日,馬林從威尼斯踏上“阿奎利亞”號輪船,駛向上海。

  馬林尚在途中,荷蘭駐東印度總督府一等秘書就已三度致函荷蘭駐滬代理總領事,密報馬林行蹤,並寄去了他的照片。

  1921年5月30日,荷蘭駐滬代理總領事致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通報斯內夫利特和巴爾斯(馬林的同事、印尼共産黨人)正前往上海,務必“密切注意他們的行動”,還同時“通知中國警察界和公共租界捕房”。

  下榻大東旅社

  1921年6月3日,“阿奎利亞”號輪船徐徐駛入黃浦江。馬林剛踏上上海碼頭,密探的眼睛便盯上了他。同日,馬林下榻于上海大東旅社三十二號房間。翌日,馬林化名“安德烈森”,前往荷蘭駐滬總領事館辦理手續,聲稱自己的職業是“日本《東方經濟學家》雜誌記者”。不過,當他與中國人交往時,則用中國化名——“倪公卿”。在上海,馬林多次從嚴密監視中脫身。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上海大東旅社位於永安公司的西北角,即現在永安百貨的前區位置。永安百貨工作人員稱,大東旅社原有五個樓面、60多個房間,1920年擴充至140多個房間。當時上海的大旅社只有“三東一品”(大東旅社、東亞旅社、遠東旅社、一品香旅社)四家。大東旅社因大房間較多,吸引了很多華僑,以及北京來的官員。

  馬林下榻的房間位於大東旅社的三樓或四樓。如今,在永安百貨已找不到昔日旅社的痕跡。原大東旅社的所在位置已成前區商場。

  住麥根路公寓

  據《中國共産黨創立之路》編纂小組考察,一大召開期間,馬林住在麥根路32G號公寓,有些書籍將其對應為今上海石門二路,石川禎浩所著《中國共産黨成立史》將其對應為淮安路。《1918年上海公共租界西區及閘北分區圖》標有專修德文學社的位置,1917年的《申報》中記有德文學社的地址是麥根路三十二號,這也就是馬林所住公寓的位置,再將新舊地圖比對,推測馬林在麥根路的住處在今上海康定東路歸仁裏一帶。

  近日,記者再次走訪康定東路,在路南有一排排建築,包括歸仁裏、石門二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根據當時地圖和歷史資料判斷,以前的公寓房已經不存在了,歸仁裏是此後的建築。

  共産國際代表

  在中共一大上,馬林代表共産國際致辭。他説:“中國共産黨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共産國際增添了一個東方支部,蘇俄布爾什維克增添了一個東方戰友。”馬林的這番講話給中共一大出席者包惠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口若懸河,有縱橫捭闔的辯才。”

  中共一大進行到7月30日,正討論黨綱時,有一個可疑的陌生人突然闖入會場,自稱找錯了地方。大家都警覺起來。具有豐富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拍了一下桌子,決定會議立即停止,大家迅速離開。李漢俊見外面沒有動靜,忙指引大家撤離。代表們疏散不過十幾分鐘,法國巡捕便搜查了會場。隨後,代表們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開完最後一次會議,一大得以圓滿完成。

  包惠僧回憶:“馬林1921年6月初來到中國,在中國做了許多的工作。他對中共建黨和建黨初期的工作,是起了促進作用的。”

  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專家點評:不應忘卻的紅色使者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面臨內外交困的歷史困境,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十月革命的指引下,曆盡艱辛找尋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道路。與此同時,共産國際和新生的蘇俄多次派遣紅色使者來華,這些使者將馬列主義和蘇俄的新鮮革命經驗帶來中國,幫助中國先進分子組建共産黨,他們是連接中國和世界共産主義運動的紐帶。

  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是眾多紅色使者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具有較為豐富的革命鬥爭經驗,對中共一大的召開給予了有力的直接幫助。在中國共産黨創建歷程的關鍵時期,這些紅色使者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歷史功績永垂史冊。(曹典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