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知識付費進入“全民時代”“買買買”能治好學習焦慮嗎
知識付費“購物節”銷售額過億,攜手衛視舉辦綜藝晚會。有專家認為,其中渲染的“速成”“投機”等錯誤學習理念並不可取
一台以知識和思考為賣點的衛視綜藝晚會擠進了今年元旦檔。晚會上,不少談話節目中的熟面孔探討年度熱點、進行觀點的相互碰撞,主辦方還傚法明星包裝模式,推出了由談話人組成的“F4”。而在上個月,繼淘寶的“雙十一”後,知識付費産品也迎來一場“買買買”的熱潮。喜馬拉雅FM上線的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最終以1.96億元的銷售額收官。眼下,各平臺的知識付費“混戰”還沒分出個勝負,今日頭條等一批“流量大戶”又紛紛入局。
有人感慨,知識付費“全民時代”來了。確實,更多人願意為嚴肅內容花錢花時間,令人振奮。而在業界看來,一些借“知識”之名,用“五分鐘包會”“幹貨”等標簽,有意無意傳遞“速成”“投機”等錯誤學習理念並不可取。對於用戶來説,忙不迭地“買買買”,更像是緩解學習焦慮的衝動型消費。如何在高效獲得知識的同時,而不只是依賴網絡搜搜問問,滿足於別人給出的答案,同樣值得思考。
這些都影響著知識付費能否互聯網投資“風口”轉為常態化內容,從而引導互聯網價值消費往更健康的態勢發展。
娛樂為王的喧囂中,讓冰山下的“冷知識”浮出水面
在過去的兩年裏,各大平臺為在知識付費這個互聯網“新風口”搶佔先機可謂各顯神通,形式上有專欄訂閱、內容讚賞、有償問答等各種形式;而“全國各個領域最有學問的老先生姿態謙恭地服務你。你付了費,就是君王”“你的實用生活智庫”等各種誘人的宣傳語更是層出不窮。
無可否認的是,知識付費的走俏讓互聯網增添了不少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古典音樂,在許多人眼中一度是“陽春白雪”的代名詞,乘著知識付費的浪潮,昔日小眾的內容走入公眾視野。僅某音樂學院學者在喜馬拉雅FM上推出的古典音樂課程,收穫1142萬次收聽,課程中不僅以作曲家為坐標,梳理了古典音樂史,同樣涵蓋作品賞析、音樂會欣賞禮儀等各類內容。而白先勇、葉嘉瑩這樣的作家、學者則在“豆瓣時間”分別開設《紅樓夢》解讀和古詩詞賞析這樣的人文課程。甚至,關注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樣極其小眾科普內容的《2049科學聯播》,也收穫過千萬次的收聽。
謹防讓知識付費成為雞湯學與成功學的競技場
有科學與人文的深度內容浮出水面,也就有摻雜其中。隨著知識付費的蛋糕越做越大,爭議性內容越來越多。有評論認為,對於技能型知識而言,“提問—回答”是高效方式,但是對於經驗型和成長型的內容,知識付費目前的模式並不能勝任。
此前,有自媒體人在網絡開設了《教你月薪五萬》課程,並打出“三年後你的薪水漲幅沒有超過50%,課程費用將雙倍退款”的所謂“鄭重承諾”。很快引來不少爭議,有網友認為:“一般應屆畢業生工作三年,自然加薪幅度也有可能超過50%。”甚至有網友直言,“三年後你能否還記得主講人都不一定”。不管課程是否如宣傳中所言“提供實用的方法論和實操幹貨”,與常年擺在醒目貨架上的成功學暢銷書一樣,不過是名人光環下一碗精心烹制的職場雞湯。
與成功學相呼應的,是技能、經驗分享的備受追捧。小到PPT製作,大到投資理財,都被冠以“60分鐘掌握”“輕鬆玩轉”這樣的概念成為知識付費市場的“硬通貨”。有學者為此擔憂,就好像小時候做暑假作業直接去翻參考答案,點一點滑鼠、花一點小錢就能掌握的“知識”,缺少了思考、判斷、提煉、論證的過程,用戶獲取的就只是信息。而利用上班路上的半小時、睡前的十分鐘去學習知識而並非消費搞笑段子,這固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生活態度。但這樣短的時間內,知識轉化為應用的概率又有多少,就要打上個問號。
專家指出,在塑造“知識網紅”、急於內容變現的過程中,如何擠掉海綿中的水,不要讓知識付費淪為用戶的衝動型消費商品,需要平臺進一步優化機制、過濾內容,讓真正的知識更廣泛地傳播,也在用戶心中更好地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