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助力個體化精準治療 上海專家新定義胰腺癌分期
胰腺癌患者分期,是不是僅僅單獨依據原發腫瘤情況或者淋巴結轉移數目?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教授領銜的一項外科學展望研究,對胰腺癌患者分期方法做出全新定義:胰腺癌患者術後病理分期需要將淋巴結轉移數目和原發腫瘤大小及腫瘤對周圍血管侵犯情況進行綜合評定。目前,該研究在《外科學年鑒》(《Annalsof Surgery》)在線刊發,並將有望成為未來胰腺癌分期系統更新時的重要依據。
胰腺癌患者治療效果與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期密切相關。臨床病理分期,也是制定後續治療方案和策略的重要依據和參考。目前,國內外胰腺癌的臨床診療和研究工作均採用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提出的病理分期系統,該委員會每6年至8年適時更新一次分期系統,2016年10月公佈了第八版最新分期。
虞先濬領銜的研究團隊結合自身對於胰腺癌的理解和認識後認為,胰腺癌相較于腸癌、胃癌等消化道腫瘤而言有著獨特的生物學行為,一般來説,約有60%的患者在接受外科根治手術後的1年至2年裏發生局部復發,而不像腸癌和胃癌較多通過淋巴結發生遠處轉移。因此,團隊認為,第8版分期表高估了淋巴結轉移在胰腺癌分期中的比重,卻忽視了原發腫瘤大小和其對周圍血管侵犯情況在分期中的權重。針對這一問題,團隊通過分析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SEER數據庫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近5萬名胰腺癌患者的數據,提出“復旦版”的改良胰腺癌分期系統。他説:“我們研究認為,胰腺癌患者臨床病理分期需要將淋巴結轉移數目和原發腫瘤大小及腫瘤對周圍血管侵犯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得出一個較為科學合理的分期,這將有助於患者後續治療方案的精確制定和預後的精準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