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重大科技專項“硅光”平台下半年全線貫通

2018-01-22 10:15:4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市重大科技專項“硅光”平臺將於下半年全線貫通 為硅光子産業送來“及時雨”

  國內首條專用硅光子中試線將於今年6月完成核心設備進場,並於今年年底前全線貫通。屆時,它將為上海打通硅光産業鏈,提供工藝探索的試驗田。這是記者從1月21日在江蘇省南通市開幕的光電子-新微技術論壇獲得的消息。

  遵循“摩爾定律”發展的積體電路産業,正日益受到物理極限瓶頸的制約。整個産業從大約十幾年前,開始了“超越摩爾”的探索。近幾年,隨著通信數據量的增大,通過銅電纜傳輸數據速度慢、能耗大的短板日漸突出,用傳輸快、能耗小的光纖來替代銅纜,成為公認的産業發展趨勢。

  中國科學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王曦介紹,當光纖充當起“高鐵”的角色,完成大量數據的遠程傳輸時,就需要大量光電轉換的設備,將電信號轉變為光信號進行長途傳輸,再將傳輸到目的地的光信號轉回電信號,在目的地進行各種處理。於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硅基光子學應運而生,它所要研究的是讓原先只奔跑電子的硅晶片,也能讓光子在其中工作。

  這涉及大量科學問題,比如光的調製、頻域的選擇、信號的試錯糾錯、器件壽命等等。其中,“在硅晶片上生長出鐳射器”難度最大,是硅基光子學“皇冠上的明珠”。

  “然而,這一旦實現,將對行業産生顛覆性影響。”微系統所所長助理、上海新微科技集團秦曦介紹,目前,這一技術尚未真正實現,英特爾、IBM等光通信和半導體企業,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等高校,都在爭分奪秒地進行研發。“因為它可將硅光器件的尺寸比傳統方案縮小100倍,還能實現批量生産,使硅光晶片賣到‘白菜價’。”他説,這一天到來之時,現有光纖企業如果不能順利實現技術升級,就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從國家層面來看,早在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就佈局了前瞻性課題開展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祝寧華介紹,國家在“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均開展了相關課題研究。去年1月,34位院士提出儘快啟動“光電子器件及集成重點專項”的建議。

  如今,上海在全國率先邁出了基礎研究與産業並舉,發展硅光産業的一步。去年下半年,上海市重大科技專項“硅光子專用技術平臺”啟動。

  其流片工藝線僅部分開通,就已不斷接到來自國內外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用戶的訂單。

  項目負責人、微系統所研究員余明斌介紹,該平臺將於今年6月完成核心設備進場,並於年底前完成全線調試。“利用我們的集成工藝技術,在合作夥伴的工藝線上所完成的流片産品,經測試其性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而且週期比國外流片縮短了一半。”有用戶稱讚這條工藝線是“國內硅光産業的及時雨”。

  余明斌表示,該專項的最終目的是要扶植起20-30家硅光企業,使上海地區具有從流片平臺、光路電路設計、高性能晶片、硅光模組到産業應用的全鏈條覆蓋。

  有數據顯示,全球2015年的硅光器件市場還只有400萬美元,預計到2025年則將增長到1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5%,這一市場估算還主要來自用於數據中心的産品更替。而未來,硅光器件還能在高靈敏探測、無人駕駛等諸多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有更廣泛的應用。

  余明斌説,目前國際上的硅光子技術還尚未定型,中國與世界前沿差距不過三四年,只要基礎研究與産業同時發力,抓住産業升級的重大機遇,一改硅晶片産業的“跟跑”狀態,實現“並跑”乃至“領跑”的可能性相當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