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顫中心建設單位啟動會在上海舉辦

2018-01-22 10:45:5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171家單位成全國首批房顫中心建設單位 開啟房顫規範化管理新時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説:中國房顫中心建設單位啟動會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舉辦 左妍

   我國房顫患者人數超1000萬,新發患者不斷增多,因房顫導致的卒中患者每年更是多達52.5萬。然而,房顫的規範化綜合管理一直是心血管疾病領域的重點和難點。1月20日,中國房顫中心建設單位啟動會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舉辦,國內171家單位入選首批建設單位;包括市十醫院在內的47家單位入選首批心房顫動介入診療技術培訓示範基地,將推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房顫綜合管理體系。

   房顫管理尚存問題

   “房顫病人的中風概率為正常人的5倍。不少房顫患者平時沒有症狀,發生了腦中風,檢查後才發現是房顫引起的。”武漢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從新教授介紹,房顫發作時心房跳動快,不規律,心房沒有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導致腦卒中。

   數據顯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每年用於治療房顫的花費達300億人民幣,其中用於治療房顫導致腦卒中的費用達49億,給患者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黃從新告訴記者,在我國,房顫的早期診斷率和知曉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患者知曉率僅為 40%。雖然服用抗凝藥物是降低房顫患者死亡風險的最有效措施,但出於對抗凝治療中出血風險的顧慮,房顫患者抗凝藥應用率僅有30%,藥物治療不規範;而且,房顫診療新型技術的發展推廣也存在區域失衡,基層診療水準有限;再加上房顫患者的長期管理和隨訪不足,長期治療依從性較低,這些都導致目前我國房顫管理水準較低。

   規範治療全程管理

   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房顫中心及房顫綜合管理體系,可有效提高房顫的診斷率、治療率,改善長期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房顫患者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和死亡率,是降低房顫發病、死亡和社會負擔的有效途徑。2016年,中華醫學會、中國健康聯盟正式發起成立中國房顫中心。2017年,經過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認證,包括市十醫院在內的首批171家醫院正式授牌為“中國房顫中心建設單位”。

   十院心臟中心主任徐亞偉教授表示,現代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模式,已不只局限于胸痛的急診急救環節,而是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教育、診療、康復以及隨訪管理,最終打造一個心臟病患者關愛體系的閉環,其中就包括胸痛中心、房顫中心、心衰中心、心臟康復中心的建設。“一方面,要對患者一體化管理,從醫院到家庭無縫隙對接醫療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多個心臟病亞專科學組的整合,實現心臟病全面高效診治,以患者為中心來共同制定一個最好的優化方案。”

   捂“耳朵”防卒中

   昨天,中國房顫中心還發佈第一批47家心房顫動介入診療技術(射頻消融、冷凍消融和左心耳封堵)培訓示範基地名單,並在十院舉行了左心耳封堵高級培訓及手術演示全球直播,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共同為50名患者行左心耳封堵術或房顫治療一站式手術。

   徐亞偉介紹,預防房顫卒中的傳統治療方法是通過口服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形成,這也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雖然華法林及新型抗凝藥物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卒中事件的發生,但仍存在出血、用藥量不足、依從性差等缺陷,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用藥療效不顯著或存在抗凝禁忌,房顫卒中隱患仍然存在。由於目前已知引發房顫患者發生血栓栓塞事件的血栓主要來自左心耳,封堵左心耳成為消除該隱患的新方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也已得到證實。十院是我國最早開展左心耳封堵術的醫院之一,累計完成的左心耳封堵術病例居全國前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