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緙絲國寶能看不能展?未來有望在上博東館和大眾見面 《蓮塘乳鴨圖》還有許多未解之謎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局部。(資料)
在《國家寶藏》中亮相的上海博物館藏品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讓人讚嘆。有人提出:上海博物館能否向公眾公開展出這件文物?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目前還難以做常規性展示,只能“驚鴻一現”。未來,觀眾有望在上海博物館東館開館時看到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蓮塘乳鴨圖》或未及進貢
《國家寶藏》關於緙絲《蓮塘乳鴨圖》的前世傳奇,講述了熱愛作畫的朱克柔用八年時間織就天下第一緙絲畫的故事。節目中描述:朱克柔作為大戶人家的兒媳,創作緙絲畫的各種物質條件一應俱備,加上丈夫支持,終能成就心中志向。
歷史上,朱克柔是否真有其人?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副研究員于穎不僅為緙絲《蓮塘乳鴨圖》的前世傳奇擔任服裝顧問,也在劇本創作上給出了不少學術意見。她介紹,朱克柔在正史中沒有記載。不過,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朱克柔緙絲《山茶蛺蝶》冊頁上,有文從簡(文徵明曾孫)寫的題,題中記載“朱克柔,雲間人,宋思陵時,以女工行世”,研究專家推斷朱克柔為高宗時人。此外,朱克柔在緙絲《蓮塘乳鴨圖》上緙織“江東朱剛”也表明她是江東人,由此可見她是南宋高宗時期的上海人。
朱克柔緙絲作品現存7件,4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2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1件藏于上海博物館,也就是《蓮塘乳鴨圖》。除了《蓮塘乳鴨圖》,其餘6件都是小冊頁,而且都是清宮舊藏,《蓮塘乳鴨圖》來自於收藏家龐萊臣後人的捐贈。在南宋初期,創作這樣的緙絲畫,通常作為貢品或家藏。“緙絲很難走入大眾生活,緙絲畫更是一落地就是奢侈品,如果不是有皇家買單,這樣的創作成本實在太過昂貴。”為何這件流傳於民間的作品反而尺幅和精美度遠勝於宮中?于穎推測,除了朱克柔出於珍視想要留藏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當時朝中變故,導致未能獻貢。
雖然目前查不到《蓮塘乳鴨圖》曾作為貢品的史料,但根據作品細節提供的線索,于穎有一個很大膽的想法。現存《蓮塘乳鴨圖》除卻由於上方裁剪導致落單的翠鳥、燕子外,其他的葉子、花、蟲子、鴨子都成對出現。這種花鳥畫創作理念,和宋徽宗開創的院體畫風格一致。宋徽宗酷愛奇花異石,曾專門設立杭州“造作局”、蘇州“應奉局”在江南蒐集奇花異石,後因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俘,未及進貢的太湖石便留在了蘇州留園、上海豫園等地。在朱克柔的緙絲《蓮塘乳鴨圖》上,也有這种太湖石的圖案。緙絲《蓮塘乳鴨圖》是否經歷了和太湖石一樣的遭遇?儘管目前尚未有證據説明,但這一大膽假設也給這幅作品的解讀留下更多想像空間。
用現代技術讓觀眾看清細節
緙絲《蓮塘乳鴨圖》曾在上海博物館1979年的《捐獻文物展覽》中展出過一次,考慮到多次展出會對文物造成損傷,上海博物館新館建立以來,這件“國寶”始終珍藏在庫房裏。于穎説:“緙絲文物怕光,最禁不住紫外線,需適宜恒定溫濕度環境,也怕潮,怕幹,還怕黴菌、細菌、蟲蛀等,可以説非常嬌氣。”
在《國家寶藏》裏,當張國立問國寶守護人那英“看到原件了嗎”,那英猶豫著回答“基本上是看到了”。那種離得很近卻難以把文物細節看清的困惑,也提醒了博物館研究人員,向公眾展示緙絲文物時,必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盡可能地將所有細節“解密”。
于穎説,上海博物館館藏的緙絲文物有140件藏品。這些文物雖脆弱,但隨著文保技術提高,並非沒有展示的可能。“不僅是展示,我們還要思考怎麼讓大家看得更清晰。這需要用學者的眼睛,把真實的信息反映出來。它所傳達的不只是技術,還有精神和審美。”
楊志剛介紹,建設中的上海博物館東館考慮開闢館藏秘寶專室,專門展陳那些不太適合常規展示手段的脆弱文物。“希望讓緙絲《蓮塘乳鴨圖》有機會和觀眾短時間見面,滿足大家的觀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