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博年末收官特展:從“貴霜王朝”文物中看中西方融合
“歐亞衢地:貴霜王朝的信仰與藝術”特展將於12月29日對公眾開放。作為上海博物館今年的收官之展,特意選擇了處於絲綢之路“通衢之地”的貴霜王朝,其鮮明與多元的文化藝術,揭示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文化精神——開放與包容。
圖片説明:貴霜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位置。
貴霜王朝在哪?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貴霜帝國在西元1—2世紀鼎盛時期,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雖然他現在的知名度遠遠不如其他三國,但作為古代歐亞大陸上的通衢之地,東西連接漢朝與羅馬,南北溝通歐亞大陸與南亞印度,促進了早期東西文化交流,對周邊地區産生深遠的影響。
此次展出的39件文物精品除了上博館藏,還有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旅順博物館、和田博物館。旅順博物館館長王振芬説,文物1916年到旅順博物館,這次是101年以來首次外借。
展覽分為“帝王與權力”、“信仰與文化”、“經濟與生活”三部分,展出了包括貴霜王朝的錢幣、雕塑、配飾在內的珍貴文物,從這些文物上可以看出,當時的貴霜王朝不僅受了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影響,還打造了自身特點鮮明的貴霜文化。
錢幣正面
錢幣反面
貴霜在錢幣上創新出所謂“貴霜式”風格,錢幣充分融合了希臘、伊朗和印度的宗教文化特徵。如貴霜王朝的“威瑪?伽德菲塞斯銅幣”中間是國王的站立像,他頭戴貴霜式的圓頂皇冠,身穿伊朗式長袍。錢幣背面中心位置是印度教的濕婆神和公牛。這種本土化的設計表現出對周邊地域各種信仰的包容與接納,有助於錢幣為當地社會與周邊被征服地域所接受,在實際上推動著貴霜王朝的領土擴張。
豐收女神倚坐像
信仰與文化的交融在“豐收女神坐像”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豐收女神是希臘藝術中常用的素材,在坐像中,不管是女神手裏握的豐饒角,還是帶踏腳的高桌椅,都有著極強的希臘藝術風格。但是坐像給人的觀感又是佛像的表達方式。貴霜王朝時期,對於亞歷山大東征後留下的種種希臘羅馬藝術,對來自西邊的伊朗高原上的瑣羅亞斯德教、東南邊印度半島的印度教和佛教,都採取了兼收並蓄的包容態度,這極大豐富了貴霜時期的藝術表達方式。
此外,還有哪些精彩的展品呢?
“木雕人獸飾板”中刻畫的有翼神獸是虛構的神話動物,大象也不可能出現于古代和田地區,這兩種動物形象的同時出現説明瞭古代和田人與外部世界的溝通交流。
“石制宴飲調色板”則展現一幅生動的貴族宴飲圖,記錄了貴霜王朝經濟貿易繁榮昌盛的景象。
“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幹線,不僅促進了歐亞各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還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互融的橋梁。本次展覽以西元1至4世紀的古代貴霜王朝為窗口,以充滿異質文化特徵的文物做展示,生動再現了“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歷史場景,使觀眾從中領略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活成果。
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3月18日(週一閉館,節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