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樂”在貝多芬故鄉收穫全場喝彩

2018-02-24 09:05:1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中國民樂”在貝多芬故鄉收穫掌聲和全場喝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上海民族樂團此次攜音樂會版《海上生民樂》赴歐洲四國演出,希望以中國春節為契機,為傳統文化覓得更多世界知音。圖為上海民族樂團在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演出。(上海民族樂團供圖)

  德國當地時間20日晚,繼在柏林愛樂音樂廳成功演出之後,上海民族樂團攜《海上生民樂》又來到了漢堡地標性建築易北愛樂音樂廳。令人關注的是,這場演出再次座無虛席,反響熱烈。

  易北愛樂音樂廳和柏林愛樂音樂廳一新一舊,但都是世界樂迷心中的聖殿,上海民族樂團在這兩個地方收穫了如雷般的掌聲和幾乎貫穿全場的喝彩。

  過去,民樂常常被當作傳播中華文化的手段,但由於受文化背景的限制,西方聽眾無法完全理解傳統民樂背後所展示的東方文化意象。往往一首《高山流水》彈下來,台下僅僅會響起禮節性的掌聲。

  誕生過貝多芬、巴赫等一批古典音樂大師的德國,被認為擁有世界上最挑剔的聽眾,然而上海民族樂團的民樂專場演出卻收穫了熱烈的反響和極高的評價。據記者現場觀察和採訪,發現上海民族樂團握有征服西方聽眾的兩大“致勝法寶”。

  第一大法寶是高超的技藝。眾所週知,上海民族樂團是國內頂級的民樂團之一,其代表的海派民樂自成體系,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上海民族樂團擁有一批高水準的民樂演奏家,擅長利用自己嫺熟的技藝向西方觀眾展示中國民樂器獨特的音色和超強的表現力。在根據《百鳥朝鳳》改編的《鳳舞》一曲中,演奏家們以嗩吶為核心,利用各種民族吹管樂器惟妙惟肖地模倣了千禽爭鳴、百鳥朝鳳的場景,給現場聽眾帶來巨大的驚喜,喝彩聲不斷。打擊樂演奏家王音睿利用各種民族打擊樂器,為聽眾帶來了一段打擊樂炫技,令人炫目的技術結合民族打擊樂器飽滿的音色,將演出氛圍推向高潮。正如中國駐柏林大使館文化處公使銜參贊陳平所言,一流的樂團收穫熱烈的反響,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在表演間隙,還有德國樂迷向記者打聽何處可以購買到上海民族樂團灌錄的CD。

  第二大法寶是精巧的編排。中國民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傳統的民樂卻很難讓一般西方聽眾理解,更別説産生共鳴。而《海上生民樂》在節目編排上則體現出樂團對西方聽眾藝術訴求的深刻理解,選取了歐洲聽眾更加容易理解的民樂曲目。

  例如,樂團用二胡協奏的形式演繹了《梁祝》,這首被認為是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融合的典範作品,在二胡的演繹下顯得更加悽婉動人,讓很多原本對小提琴協奏曲有所了解的聽眾重新認識了這一經典曲目。另外,樂團還帶來了由譚盾先生創作的《西北組曲》,譚盾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他的作品也很受德國聽眾的喜愛。

  一位名叫芭芭拉的音樂學本科在讀生告訴本報記者,她特地從萊比錫趕來觀看音樂會。芭芭拉坦言,過去很多西方人聽中國民樂更多的是出於好奇的心理。而隨著像上海民族樂團這樣頂級的民樂團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讓西方音樂聽眾特別是專業聽眾越來越能夠理解民樂所蘊含的豐富藝術內涵。而她本人除了被民樂的表現力打動外,也在不斷從學術的角度來思考中國民族音樂的內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