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批面向未來生活方式的“原型實驗室”入駐四平社區,楊浦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現2.0版本 老弄堂裏建2035未來街區“原型街”
居民在觀察未來實驗室的“能量加油站”。
“聲音實驗室”的聲畫秀表演。 (均資料)
近日,家住1028弄的居民發現,家門口一排沿街五金和建材店已撤離,一批“實驗室”正在建設中。這不是普通的科學實驗室,而是以“設計”為主題、涵蓋未來生活各個領域的創意實驗室,目前正陸續進駐這條老弄堂。
“聲音實驗室”由音樂藝術家朱哲琴創立,聯合演算法設計、媒體設計、交互設計、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級專家,圍繞聲音進行社會公共應用實踐;“辦公實驗室”面向未來城市辦公新生態,研發出將高科技、生態健康、人性化體驗等融入辦公環境的可變辦公模組;“時尚實驗室”由目前國內唯一的首飾領域國際智囊機構建立,是一個開放型首飾及輕奢産品設計研發平臺,這裡還有同濟大學首飾設計相關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材料實驗室”是國內第一家線下材料庫和新材料加速器;“創意機器人實驗室”則依託未來生活創造不同的機器人,並將技術門檻降低,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設計自己的機器人;“設計豐收鄉野實驗室”2008年開始在上海崇明島仙橋村開展設計研究,以設計思維發掘鄉村傳統生産和生活方式的潛力,通過仙橋村創造“原型”,探討城鄉發展的未來。
街上還有一個24小時無人值守的零售店“多米盒子”,呈現未來零售店的形態:消費者通過微信掃碼或人臉識別進店,選購商品後攜帶商品進入結賬區,微信或支付寶掃碼支付後,門將自動打開。當檢測到有未完成支付,系統將發出提示,門不打開。“多米盒子”還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系統,分析用戶需求,對商品種類數量做出實時調整,最大限度滿足周邊人群的需求。
所謂原型,是計算機演算法中創建新對象的模式和實例,通過拷貝原型就能創建出新的對象。而這些實驗室涵蓋未來生活餐飲、娛樂、新材料、出行、辦公、孵化器、機器人等方方面面,形成一個面向未來生活方式的“原型實驗室”群落,這就是“N-ICE2035”的內涵,透過一個原型街區看到未來2035年的創新、創業、創造社區。
讓社區變成創新鏈源頭
同濟大學與四平路街道的一系列合作早在幾年前就已開始,OpenYourSpace(四平空間創生行動)、NoCC(當代首飾與新文化中心)、Fablab(開放創造實驗室)、CityScience Lab(同濟—麻省理工城市科學實驗室)等空間在社區遍地開花。這些散落在四平社區的一個個創新空間就像人體穴位,把這些點系統相連,就能對社區這個機體産生整體影響。
創新有出發點,N-ICE2035項目也是從社區這個“需求端”出發的。項目發起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説,原型街模式顛覆了過去“科技發明—工程産品—工業設計—商業行銷—用戶”的傳統線性創新模式,而是基於對用戶潛在需求的發掘,設計出前所未有的産品、服務、體驗和系統,並與資本結合,催生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技術。“實體運作”和“持續迭代”是這些原型實驗室的最重要特徵。“上海的社區裏有豐富的創新應用場景,這些應用場景可倒逼科學技術轉化和應用,設計就是這個倒逼效應的‘催化器’。”他指出,“原型街”這個楊浦首發的創新模式,是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2.0版本,把社區從創新鏈和産業鏈的末端變為源頭。
“在全球知識網絡時代,知識社群正成為創新主體。”婁永琪説,通過同濟這塊磁鐵,原型街將吸引創新人才在楊浦集聚,誕生大量聚焦生活方式轉型的創新公司,通過與風險投資和産業合作,這一模式有望在上海和長三角區域放大、擴散,催生基於生活方式引領的全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