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人生新開始 汶川截肢孩子在滬安裝義肢

2018-02-28 10:07:40|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9

工程師在為地震患兒王光星調整義肢

  "勇敢點,往前走一步!"幸運女孩李雯茜的“右腿”邁出了重獲新生的第一步,王光星則抬起右上肢這個"新夥伴"反復打量,還興奮地和醫生們握手。

  王光星、李雯茜……一個個截肢孩子的名字,喚起了一段塵封的記憶。十年前汶川地震後,七位受傷嚴重的患兒得到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骨科專家的救治,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治療和康復,這些孩子全部康復出院,遺憾的是王光星、李雯茜兩位小朋友卻永久的失去了右上肢和右下肢。

  十年後,已長成21歲大孩子的他們懷著感恩心回到兒科醫院,在逸承專項基金的幫助下,兩位地震患兒免費安裝上義肢,他們的未來將充滿希望,他們的人生重新啟航。今天同時安裝義肢的另外還有二位孩子,一位是10歲的小鄒患纖維肉瘤做了左上肢截肢,另一位7歲的小張因車禍外傷造成了左下肢截肢。而今天,他們都重獲新生,日夜相伴的義肢將為他們重新插上夢想的翅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李雯茜安裝好義肢後在病房內行走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王光星失去右上肢、李雯茜失去右大腿,身體的殘缺使得當時才11歲的兩個孩子身心受到極大創傷,一些早就習以為常的技能面臨著從頭開始:重新學習站立,重新學會走路,重新學習穿衣……不過兩個孩子並沒有被命運打倒,經過努力,王光星考入上海奉賢城建職業學院,李雯茜則考入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10年後,他們都已長成頑強的在校大學生。李雯茜雖然之前有安裝過義肢,但由於生長髮育的原因,原來的義肢早已不能使用。

  據兒科醫院骨科主任王達輝介紹,兒科醫院小兒骨科中心每年手術量4500台左右,其中創傷達1500台以上,嚴重車禍四肢毀損傷導致肢體殘缺的兒童佔10%~15%,接受來自全國各地大量的軀體及四肢畸形病例1000例左右,尤其是一些嚴重畸形的孩子。"這些孩子很多來自低收入甚至有遺傳基因家庭,因為沒有足夠的醫療費用不能為孩子治病而放棄了治療,失去了畸形矯正、改善生活品質的機會,給孩子留下了終身的遺憾,也為將來的健康成長留下陰霾。"

  這些年,兒科醫院的骨科專家們一直在尋求社會資源,希望全社會都能伸出援手給這些貧困家庭和孩子一點溫暖,點燃他們嚮往美好生活的光輝前程。2017年,上海宋慶齡基金會逸承專項基金和兒科醫院達成慈善協議,逸承專項基金捐贈50萬元人民幣給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以幫助貧困家庭四肢殘缺的孩子。據王達輝主任介紹,此次共為四位孩子安裝義肢,在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尋找到了義肢生産廠家,並量身取模定制義肢。

  兒科醫院社工部、患兒體驗部主任傅麗麗介紹,兒科醫院從2002年首項慢性腎病專項基金成立以來,已建立了近50項針對不同疾病的幫困基金,覆蓋了醫院20余個臨床科室,資助6000余名患兒,捐贈資助金額達1.3億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