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鐵路”眼中的春運變化

2018-02-28 09:30:4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客運段列車員曹忠敏33年春節跑臨客,今年9月將退休仍牽掛車廂 一位“老鐵路”眼中的春運變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今年春運期間,曹忠敏在為旅客服務。(資料)

  拿著掃把穿梭于各車廂,將垃圾、雜物掃凈,又去盥洗區清理,遇面盆堵塞,老曹就直接拿手掏堵塞物。老曹全名曹忠敏,59歲,是上海鐵路局上海客運段一名列車員,7個月後將退休,今年是他最後一年跑春運。

  在鐵路系統工作近40年,跑春運臨客33年,老曹從未想過換工作,他的妻子也從未指望他春節能與家人共度。見證車廂內外的巨變,固守著列車上跨年的習慣,在這位“老鐵路”眼裏,春運的變化實實在在。

  曾腳踹助旅客爬窗上車

  曹忠敏曾在湖南、海南當兵,1981年進鐵路系統前,他對火車有兩次深刻印象。一次是幼時去浙江走親戚,坐的是棚車,那種由大鐵皮包裹的簡易車廂,旅客席地而坐;另一次是1978年應徵入伍分配至湖南永州,乘綠皮車從上海出發,坐硬座一天一夜,下車時腿都腫了。

  曹忠敏從鐵路基層單位進入列車段,緣自他的增援。“每年春運,各客運段都缺人跑臨客,我就報名了。”還記得1985年第一回跑春運,上海到廣州,當時挺激動,可見到車站“黑壓壓一大片”,且不斷有人鑽車窗的場景,曹忠敏頓時傻眼了。他借著腳力,把旅客踹上車,對方連説“謝謝”;他好心開門讓旅客擠上車,卻尷尬到自己上不了車;他手握著僅有的幾個宿營車臥鋪名額,卻要面對數十倍的補票人;一個廁所裏站8個人,他犯愁如何不耽誤別人內急;一路上他還要忙著燒煤供暖,單程跑下來,衣領已發黑……

  “那個年代,只要能上車,旅客就心滿意足。”老曹記得2002年春運上海到太原的綠皮臨客上,旅客與行李將車廂塞得滿滿噹噹,壓根兒見不到地面,但列車員的查票依然得到支持。曹忠敏和另外3名列車員,搭著佔滿過道的無座乘客的肩膀,或在他們膝蓋上借力,一路“走過”6節硬座車廂,耗時長達6小時。非春運時,1人查票2小時就能搞定。

  練就一套聯網補票絕活

  2004年,因多年增援春運表現優異,曹忠敏正式進入列車段,開始固定跑車。彼時,綠皮車已換成有空調的紅皮車,即新空快速。曹忠敏起初跑K11/13上海至漢口往返,近年來開始跑Z257/258上海至重慶北往返,裝備、車況越來越好。

  列車逐年減負。原先無論往返,都人山人海,“感覺人怎麼也裝不完”,超員率常達100%。如今,客流因高鐵、動車大量分流,即便春運時,超員率最多30%。旅客行李變少。滿目蛇皮袋、用被單紮起的包裹以及腳桶、熱水瓶等,漸漸被輕便拉桿箱所替代。時程一再縮短。當年曹忠敏從上海到永州,硬座得一天一夜,如今同樣里程,高鐵7小時15分即達。支付愈發便捷。過去,回鄉的人們把一年的打工錢綁在身上,曹忠敏幫旅客補票時,要費時費力數一大疊10元錢。現在,有了移動支付,一切都方便了。

  跟隨這些變化,老曹的服務“法寶”亦不斷更迭。綠皮車時代,他鍋爐鏟子不離手;紅皮車早期,水壺不離手;而今,每節車廂都有24小時電茶爐供水,水壺送水取消了,老曹又開始掃把不離手,因為“車況越來越好,車廂裏一有垃圾,自己都看不過去”。

  有一次在K11列車上,一位懷孕7個月的婦女在服務台等了4個多小時,就為補一張臥鋪票。老曹很同情她卻愛莫能助,只有安排她先在餐車就座。受此觸動,他鑽研起席位潛力,發現旅客下車後有不少空余席位並未再次售出。為提高席位復用率,年過半百的曹忠敏不斷鑽研,摸索出一套聯網補票絕活。“這當中最講究時間段,沿途信號時好時壞,從宜昌東到重慶北的6個小時全是山洞,只能停站時搶。另外必須打提前量,譬如鷹潭上車的臥鋪票,在上海始發時就得先下手為強。”沒有上級的考核要求,這種自選動作全憑他一腔熱情。在老曹所跑的Z257列車上,他最多一次一路搶了30多張臥鋪票,全部預留給老幼病殘。説起這些,性格內向的他兩眼放光,“乘客發自內心的一聲感激,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33年春運跑下來,老曹從未請過一次假,只有2個除夕與家人團圓。不過在今年9月退休前,老曹還牽掛著兩件事,一是當好徒弟的入黨介紹人;二要抓緊把絕活傳授給班組裏的年輕列車員,將聯網補票進行到底。

  一想到2019年春節終於能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了,他説不清是欣慰還是落寞。他已經跟上海客運段的領導表態,“既然跟春運結緣,明年若人手不夠,我願隨時替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