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星星的孩子”共赴暖心之約

2018-02-28 09:53:48|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三樓康復科的數間診療室之中,嵌有一方安靜、純粹的小天地。無論寒暑冷暖,這間“愛心小屋”總是聚集著一群特別的孩子:他們擁有明亮的眼睛,卻很少與人對視;他們擁有清脆的嗓音,卻常常沉默不語。不久前,記者和閔行區文來初中七(11)班的八名學生來到這裡,與這群“星星的孩子”共赴一場暖心之約。

  “陪伴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

  早上8點多,7歲的陽陽(化名)和媽媽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愛心小屋”,等待一天的治療。她走到大櫥櫃前尋找自己最鍾愛的繪畫彩筆,沒想到,有一隻小手從旁邊遞來一張紙,一抬頭,是一張陌生的笑臉。

  笑容屬於丁嘉棟,他是文來初中一行八人的“小領隊”。來之前,他和組員們拿出了各自的零花錢購買蠟筆、彩泥、拼圖等小禮物,還特地查找了有關自閉症的資料,知道患兒們不善於交流,但渴望尊重和愛,所以大家約定好,“耐心一點、有愛一點,一步步接近他們,不著急”。

  活動開始後,丁嘉棟和7名組員在校服外套上了象徵愛心的紅色志願者馬甲,大家分工明確,鋪墊子、擺放圖書、整理玩具……將“愛心小屋”佈置得整潔又溫馨。接下來,有的人開始手把手、一筆一畫地教患兒們寫字、畫畫;有的人陪他們一起搭積木、捏彩泥;還有的人則在一旁給他們講故事、講漫畫。

  一開始患兒們對這群陌生的小夥伴有些害怕、抗拒,但漸漸地,他們的臉上浮現出安心的笑容,甚至還會偷偷拉住小夥伴的手。

  在醫院時患兒們都有家人陪同在側,“愛心小屋”內還有專職的志願者,但丁嘉棟説,我們仍然能感到,同齡玩伴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是完全不同的。“自閉症是一種特殊的精神類疾病,我們能給患者的幫助其實很少,但我想一場簡單又溫暖的陪伴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

  在兒科醫院康復科,幾乎每週都有志願者來陪伴這些自閉症患兒。人們之所以把自閉症患兒稱為“星星的孩子”,是因為每一顆星星都遵循著自己的軌道,在漆黑夜空閃耀著孤獨的光芒。然而,像丁嘉棟這樣的志願者往往就像彼岸的守望者,和這些患兒們的家人一起呵護這些孩子們的童心。

  “是他們給我上了一課”

  在這十幾名患兒中,年齡最大的今年18歲,名叫奕奕,年齡最小的不過三四歲。患兒們純真的笑容和樂觀的性格給丁嘉棟和組員們帶來了不小的震撼。

  “在沒有去醫院之前,我知道這群孩子不能像普通人那樣讀書上學,因為他們正與病魔做著鬥爭,但踏入醫院之後,我看到的卻是他們始終笑對生活的那一面。在與他們相處的兩個多小時裏,我們本來想給他們帶去一些溫暖,卻在無意中上了人生的一課。”組員王悅揚在日記中認真地寫下了這段話。

  最大的患者奕奕由於年齡的原因,正在其他醫院接受治療,但她的母親因為對兒科醫院的感恩之心,自願加入了志願者隊伍,眼下正是“愛心小屋”的一名“志願者媽媽”。每逢有空,她就帶著奕奕一起來這裡做志願者。丁嘉棟説:“當我和同學知道這件事後,我們感到在奕奕媽媽身上有著另一種閃光的品質:以己身所受推憫他人的善良和博愛。”

  丁嘉棟的同學王悅揚就坦率地説:“其實,每次在這些志願者活動中,我們了解了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需要關愛的特殊人群,我們也在切身體驗中學會善待他人,也更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