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B角的《如夢之夢》再現上劇場

2018-03-02 13:39:2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一夢五年,胡歌、許晴、金士傑為它再度聚首 沒有B角的《如夢之夢》再現上劇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為《如夢之夢》劇照。(演出方供圖)

  舞臺劇《如夢之夢》匯聚了許晴、盧燕、金士傑、胡歌、孫強、閆楠等眾多實力派演員。這臺作品沒有“B角”,這些年,每年年底總會巡演一次,是什麼樣的魅力能讓這些演員們趕來赴約?“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如何,如夢之夢。”《如夢之夢》略帶神秘主義的開場就奠定了作品的基調。在一個莊周夢蝶般虛虛實實的空間裏,賴聲川邀請觀眾短暫“入夢”,走進別人的生命。舞臺是獨特的“環形”,故事結構也呈“環形”,每一層的故事互為鏡像,既為因果,亦為輪迴。

  有一部舞臺劇,胡歌、許晴、金士傑一演就是五年,從未失約。有一部舞臺劇,它的演出長度是平常話劇的三四倍,意味著觀賞者要在劇場中投入一天珍貴的八小時。但它所到之處,皆是一票難求———《如夢之夢》,導演賴聲川迄今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于昨天在上劇場再度拉開大幕。

  這臺作品沒有“B角”,這些年,每年年底總會巡演一次。胡歌總是最早趕到排練場,而許晴的臺詞從來沒有“掉”過。雖然《如夢之夢》總因為演員陣容的豪華而屢屢成為話題,但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能讓這些當紅演員們抽出檔期、不計成本地趕來赴約?

  “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如何,如夢之夢。”《如夢之夢》略帶神秘主義的開場就奠定了作品的基調。在一個莊周夢蝶般虛虛實實的空間裏,賴聲川邀請觀眾短暫“入夢”,走進別人的生命。舞臺是獨特的“環形”,故事結構也呈“環形”,每一層的故事互為鏡像,既為因果,亦為輪迴。在題材、思想、時空概念、劇場美學等各方面,《如夢之夢》都開創獨一無二的風格。

  29名演員100個角色帶觀眾穿越“夢中夢”

  分為上下兩場演出的《如夢之夢》有一個獨特之處。由於並非直線型敘事,上半場或下半場可獨立成篇。當然,如果能坐滿八小時,就能看到在賴聲川所構建的完整的“世界觀”裏,人與人之間的命運是如何糾纏在一起,並共同作用推動著生命奇妙的軌跡。一個故事中有一個夢,而一個夢中有一個故事。醫生小梅第一天上班,治療的五個病人就死了四個,她為了得到內心的平靜,開始極力治療“五號病人”,方法就是讓“五號病人”講述他的生命故事。而從“五號病人”的故事中,又牽扯出一段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愛恨糾葛,圍繞著美麗的中國女性顧香蘭、法國伯爵和落寞商人王德寶的自由、孤獨、背叛與和解展開。

  從台北醫院的病房、巴黎街頭的書店,到諾曼底的伯爵城堡和上世紀的秦樓楚館……《如夢之夢》完成了多元而龐大的舞臺語匯和時空造景。而更為精妙的則是在不同時空、不同人物身上出現的“相似的命運”:牧羊人的夢,對應著“五號病人”一生的遭遇;“五號病人”妻子的夢,則是顧香蘭報復伯爵的“回放”;妻子在初遇的地方離開“五號病人”,“五號病人”在初遇的地方離開江紅……觀眾隨著臺上的29名演員的100個角色穿越一個個夢境,觀眾在“內”、演出在“外”,循環往復,感受時空的流動,尋求內心的平靜。

  引人矚目的是,闊別上海一年的胡歌又回來了。舞臺上,那個猶豫、卻又執著、善良的“五號病人”比去年的表現更加沉穩、細膩。“五號病人”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他試圖解釋自己的人生。曾經為了孩子和妻子發瘋似地奔走,又在巴黎的街頭與剛認識的女服務生調笑,轉身滿是落寞,就像他難以治愈的高燒,病痛與他一生纏綿。

  第一次在上海的“家”裏演出

  賴聲川説過,《如夢之夢》是他在上世紀末最不考慮任何經濟壓力、市場壓力的日子裏,導演思想最自由馳騁的一次創作,不受任何邊界的拘束。複雜的故事內容和獨一無二的演出形式在他腦海中成型後,整理出一份29頁的大綱。而該劇真正走向商演舞臺卻推遲了至少十年。一是找不到合適的劇場,他想把觀眾放在中間,讓戲劇環繞在觀眾四週。二是預算不可能平衡,因為演員多,布景複雜,而觀眾席因為空間關係必須大幅減少。直到2013年,這部戲才成了,在北京首演,引發轟動。留給觀眾最深印象的不僅有熠熠“星光”,還包括那可自由旋轉的“蓮花池”舞臺和葉錦添設計的400多套服裝,尤其當許晴飾演的顧香蘭身著旗袍嫋嫋娜娜地走在環形舞臺上,這讓《如夢之夢》真正成為了一個美麗的“夢”。

  走過全國多個城市的多個劇場,《如夢之夢》還是第一次在創作者賴聲川自己的“家”裏演出。為了嵌入可360度旋轉的“蓮花池”,上劇場拆掉了三排觀眾席。坐在“池”中的90多名觀眾能與環形舞臺上的演員們保持不到五米的親密距離。而為了保證舞臺上的“零死角”,舞臺兩旁的大銀幕也將實時追蹤演員的動態,加上上劇場人性化的挑高和座椅高度設計,即使坐在“蓮花池”外,也獲得了全景式的舞臺視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