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孔廟的這些秘密 你了解多少

2018-03-05 09:02:55|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嘉定 | 關於嘉定孔廟的這些秘密,你了解多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古建築專家、嘉定區古建築與民俗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黃振渭曾在嘉定博物館作題為《嘉定古建築》講座,以下為講座內容整理摘錄。

  素有“吳中第一”的嘉定孔廟,佔地1.13公頃,是“教化嘉定”的源頭。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首任知縣事高衍孫為了教化人民,培育人才,動用了有限的財力建造了雄偉的大成殿和化成堂(即明倫堂)。至南宋淳祐九年,歷時30年才初具孔廟建築型制。之後,歷經數百年的修繕,方成現今規模,成為江南地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廟學建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_副本

  嘉定孔廟的建築風格以明清為主,還留有為數不少的宋、元構件及遺址。現有建築分別有:欞星門、泮池、泮池橋、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忠孝祠、土地祠、東西廡、大成殿、禮門、明倫堂、儀門、當湖書院、書院碑廊、東廡碑廊、仰高坊、興賢坊、育才坊、七十二尊石獅憑欄等,組成了孔子廟、儒學署、書院三組廟學建築群。

  孔廟欞星門前是一條東西走向的橫街,稱謂“學殿街”。路面是最具嘉定老街特色的彈硌路。街的兩端分別聳立著建於宋淳祐九年的“興賢”坊(曾稱之賓興坊、騰蛟坊、解元坊,至明嘉靖三十一年改之今名)和元至正十三年建的“儒林”坊(明正德年間,曾改名為“起鳳”坊,嘉靖初年為“會魁”坊,明嘉靖三十年改之“育才”坊)兩坊對峙東西,並通出入,以彰顯舉才任賢,宣傳辦學的目的。

  明正德元年又在兩坊之間直對欞星門處建有“應奎”坊,天啟四年易名“仰高”,源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之語,讚頌孔子學問博大精深。

  三座牌坊氣宇軒昂,其中四柱三楹的“仰高”坊最為高敞雄偉。四根高七米余、需兩人合抱的石柱,前後置有坤石,上覆重椽小青瓦屋頂,脊的兩端飾有吞脊、鴟吻。垂脊端部的“真人”塑像栩栩如生,戧脊端部設有戧獸等裝飾,檐下象鼻昂鬥拱小而緊密,中楹六組七層十字科斗拱,邊楹各三組五層十字科斗拱。用琵琶拱作支撐固定於石柱之上,飾以楓拱,造型十分精美古樸。

  【石獅子的故事】

  “仰高”坊南側有一對高達一米六,寬八十二釐米的石獅子。這對石獅子是上世紀70年代初從盧灣區自忠路重慶南路口原山東會館移至此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_副本

  清光緒丙午年,山東會館建成後,唯缺石獅子,深以為憾,屢擬購置而巨料難覓。後獲悉吳江縣盛澤鎮中舊有山東任城會館一所,年久失修,唯有門前這對石獅子安然無恙,就想把這對石獅移置滬上。

  但阻力重重,經幾位會長多次往返交涉,不辭勞苦,才使昔年多方求之不得者終能如願以償。該對石獅石質之佳,雕工之巧,美術家謂之駕乎于上海全埠。移置滬上後,遊人觀瞻玩賞流連不止。引得西洋人絡繹不絕的前來摹繪。如今這對滬上名石獅能移置安身於嘉定孔廟,是嘉定人之大幸。

  明正德十一年,石欄杆連接了興賢、仰高、育才三座石坊,石欄望柱頂上,端坐著姿態各異,充盈靈性的七十二尊石雕獅子,是寓意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

  【欞星門】

  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道門,始建於元至正十三年。“欞星”即“天田星”,位於二十八星宿中“龍宿”的左角,後來人們又將欞星解釋為“天鎮星”、“文曲星”。因門形似窗欞,故而稱為欞星門,以欞星門命名孔廟大門,象徵著孔子與天合一施行教化、廣育英才,可與“天鎮星”相比,又意味著天下文人學士匯集於此,統一于儒學的門下。門楣飾魚龍石刻,意為讀書人進入此門,如魚化龍,身價十倍,象徵封建國家有得士之慶。

  過欞星門,入第一進院落,院內古柏參天,據史載,柏樹始植于元至順三年(1332),原栽柏樹計六十棵。現存一株蒼勁虬曲的柏樹年紀已有六百八十余歲,下掩半圓形之泮池。泮池始建於宋淳祐九年。現今泮池和泮橋是明洪武二十三年重新建造的。池中綠水盈盈,映照著橋上的玲瓏雕欄,分外別致。

  【泮池】

  “泮池”是大成門和欞星門之間的半圓形水池,是官學的標誌。依古禮,天子太學中央有一座學宮,稱為“辟雍”,四週環水。而諸侯之學稱為“泮宮”,泮宮之水只能半之,故稱為“泮池”。

  池上三座虹橋飛架,以中橋為最,橋面有青石雕琢的丹陛,可能是元代構件,為元至正十三年鋪的丹陛,置有一方浮雕,鐫刻著雙龍戲珠和升騰的祥雲,很是珍貴。古時候凡新入學的生員都要在當地官員的引領下,從欞星門入孔廟,登橋跨泮池,進入大成殿禮拜先師孔子,再到儒學署拜謁教官。整個入學儀式,稱為入泮。

  【大成門】

  越過泮池橋,迎面即是飾以門釘、朱漆高檻、雄壯森嚴的大成門。《孟子》稱“孔子謂之集大成”,讚揚孔子學説匯集古代文人思想智慧,且達到了至高境界,在中國文化史上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故此門亦名“大成”。大成門外左右兩側,昂首伏有七隻赑屃,背馱七通石碑,石碑銘文主要記載了元、明、清三朝重修孔廟和縣學以及置田和祭孔活動的盛況。

  大成門西側建有鄉賢祠,東側建有名宦祠。兩祠始建於明成化二十三年。鄉賢祠和名宦祠是祭祀本地德高望重或有才藝的鄉賢和曾在本地為官,有一定政績的官宦而設的紀念場所。

  大成門內是中心廟院,中間一條筆直的石鋪甬道直通大成殿,蒼松翠柏簇擁兩旁。兩株元時所植古柏,霜披雨溜,呈龍鐘之態,仰視可見似蒼龍丹鳳,素有“龍鳳柏”之美名。

  【殿前禦道】

  甬道至大成殿月臺前,有九步臺階,供人拾級而上。此臺階古稱禦道或禦路,中間鑲有花崗岩雕琢的丹陛。丹陛中間的深浮雕圖案為龍戲珠,龍是天子的象徵,代表著至高無上。

  龍珠上方的淺浮雕圖案鐫刻了五隻蝙蝠,中間蝙蝠口銜著盤長,寓意福分無垠,幸福久遠。丹陛的下方刻有寶劍、如意、書、圓壽等六種吉祥物,寓意六六大順。

  【大成殿】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初建於宋嘉定十二年,現今存物是清光緒三年重建的建築。是孔廟內建築形制規格最高的一幢建築,面寬五間,重檐歇山頂上覆以灰色筒瓦,殿頂正脊高達1.6米,為雙層亮花筒屋脊,其屋脊採用亮花筒構件,除了造型美觀外,風由亮花筒而過,大大減小了風對屋脊的壓力。

  大殿明廊及室內鋪設了最高等級的“金磚”地面,每塊金磚65×65釐米見方。室內供奉身著帝王服飾的孔子像,懸挂四塊古色古香的匾額,匾文是清代四位皇帝為讚揚孔子的思想成就而題。

  其中有康熙題寫的“萬世師表”、雍正的“生民未有”、嘉慶的“聖集大成”、光緒的“斯文在茲”。其表示:“萬世師表”——韆鞦萬世的老師和表率;“生民未有”——千古以來,從未有過像孔子那樣至高無上的聖賢;“斯文在茲”——指世間所有文化皆源於儒學創始人孔子。

  【東、西“兩廡”】

  大成殿前兩側是東、西“兩廡”。為硬山頂收廊式廡殿,面寬十二楹,進深五界椽,其中一界為明廊,內為四界(五路頭),上覆小青瓦,正脊為“豎頭插脊”上覆蓋頭線。檐柱上的額枋兩端雕有如意花紋線條,檐柱與廊柱間由抱頭梁連接。廊柱間由“宮式”格子門圍護。

  室內為穿鬥式木結構,採用兩頭“挑金”的蜻蜓式豎帖。室內只有一根脊柱立於屋中。這種結構形式既節省了木料,又能滿足昔時放置祭祀歷代先賢先儒牌位的需求。

  【明倫堂】

  明倫堂位於大成殿東側,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原名“化成”堂,宋淳祐四年改為“明倫”堂,原堂的左右是博文、敦行、主忠、履信四個書齋,現已拆除。現今看到的是清光緒二年重建的建築物。

  明倫堂為抬梁式架構,前廳為五架梁,五架梁直接架設在廊柱的柱頭科上。由五架樑上鬥拱承托上部三界梁(太平梁),三界樑上再設鬥拱承載脊梁,脊梁下端鐫刻飾有雲紋的“山霧雲”。

  前後廊鬥盤枋上,每楹分別設有四組鬥拱,以藝術工藝處理的昂,伸至金檁底部的鬥拱下,造型別致、裝飾典雅。兩面山墻內側,為抬梁式與穿鬥式混合結構,與一般古建築有所不同的是:金檁與脊檁均不直接擱置山墻上,而在山墻和前後廊的轉角處和山墻中的鬥盤枋上,利用鬥拱和藝術造型伸出的昂承接鬥拱,以鬥拱承托太平梁。太平梁底中由山墻鬥盤枋中鬥拱伸出的工藝承托。樑上的工藝與五跨樑上的工藝完全一致。(筆者認為,明倫堂建築工藝之精為本區現存古建築之首。)

  【當湖書院】

  當湖書院位於明倫堂之東南,傍倚橫瀝水,白墻灰瓦,兩進院落,院內屋宇、天井結構小巧,佈設緊湊,天井用小青磚鋪設羅席紋地面。前為教學“相長堂”(讓堂),後為“講堂”。講堂雙軒,高爽明朗,雕梁畫棟,橫樑上的“暗八仙”木雕工藝精緻,妙趣橫生。

  兩廳堂之間設牌科門樓。上枋深雕仙鶴與祥雲,寓意美好的未來。中間一層杜念曾題俊秀行楷“琴堂藝圃”,右面鐫刻乾隆已酉春月吉旦,其中二方框磚雕,左面為“武將凱旋”,右面為“狀元遊街”。下坊中間鐫刻的深雕圖案應為“衣錦還鄉”。兩側以花草紋飾之。下坊的兩側鐫刻如意紋飾。庭院裏有臘梅傲雪,玉蘭報春,黃、白、紫色錯落有致,素雅高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書院建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