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小區居民煩惱的高空拋物現象如何杜絕?日前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有了新方法。臨汾路街道小區安裝紅外感應探頭,通過“拋物線”軌跡實時監測、分析高空拋物行為、精確鎖定拋物源頭,然後再由居委會幹部上門勸解,如此再也不怕找不到高空拋物者了,從源頭減少甚至杜絕了亂拋物現象。
臨汾路街道的“社區大腦”聯合指揮中心24小時不間斷運行。
3月5日,記者從臨汾路街道獲悉,該街道新近上線的這套設備系統名為“社區大腦”,集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不僅針對小區拋物,還對小區停車、獨居老人健康管理等“人力不及、人力無法及”的社區管理的各項疑難雜症,通過安裝紅外感應探頭、實時監控、處理問題,真正做到了精細化管理的對症下藥。
3月底之前,臨汾路街道還將在小區消防水泵水壓感知、重點場所煙感、電梯運行狀態、食品品質快檢、用電電弧過載預警等27個領域安裝21000個感知部件,全覆蓋、全天候、全過程地進行智慧管理。未來,臨汾路街道50萬感知設備將24小時監測數據,實時監控異常情況的發生,問題出現自動派單,真正打造智慧化、精細化的城市管理機制。
準確“定位”高空拋物者
隨著“社區大腦”的上線,靜安區臨汾路380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顧宣處理高空拋物“從容”多了。
顧宣拎著一包生活垃圾,敲開了星城花園10樓張阿姨家的門,笑著問:“張阿姨,是不是剛從樓上拋了這包垃圾?”張阿姨一愣,習慣性地否認自己拋過垃圾。她解釋説:“顧書記,我剛剛叫鐘點工阿姨把垃圾帶下去,沒有從樓上拋!”張阿姨又看了看顧宣手中的垃圾,這確實是她家的垃圾。
顧宣的上門讓張阿姨感到好奇,怎麼證明這垃圾是從樓上拋下去的呢?於是,顧宣耐心地向張阿姨解釋:“小區安裝了紅外感應探頭,監測到了垃圾從高空拋下,位於街道的‘社區大腦’聯合指揮中心就發出了警報,再通知了居委會。”警報一來,顧宣調看了小區裏的攝像探頭,根據拋物軌跡,鎖定了10樓的張阿姨家。
張阿姨表示,可能是鐘點工阿姨順手拋掉了垃圾,“實在不好意思,我下次一定跟鐘點工阿姨説一下,絕對不能高空拋物。”居民知錯能改,讓顧宣也松了口氣。她説,高空拋物一直是社區管理的頑疾,過去無法確定是誰家拋物,貿然上門,一家一家詢問,很容易讓人反感,效果也不好,“現在做工作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消防通道門再無車輛停放
小區消防通道處安裝了感測器,監控在此停車的行為。
取得立竿見影效果的不僅僅是治理高空拋物,居民感受比較明顯的是小區消防通道再也沒有隨意停放的車輛了。臨汾路街道星城花園小區日常出入只有一個位於臨汾路上的大門,但小區盡頭有消防通道門,平常是不對外開放的。這裡也就成了找不到車位的車主們隨意停車的“好地方”,居民對此意見很大。
如今,有“社區大腦”的支持,居委會在消防通道處劃出了明顯的禁停標示,並在地上安裝了“地磁”。通過紅外線感應,只要在此處停車超過3分鐘,“社區大腦”就會發出警報,然後通知居委會相關工作人員。顧宣説:“有時候車主還沒下車,我們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就趕到車輛邊,進行耐心勸阻。”
經過兩個月的試點,消防通道的門口如今已無車輛停放。居民老李住在這個小區超過10年了,他説:“消防通道是生命通道,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有時候就是會圖方便。現在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我確實再也沒有看到過有車停在這裡。”
新技術比老人更了解老人
小區門口安裝的感測器,可為佩戴相關設備的失智老人報警。
在臨汾路街道高齡獨居老人有1136名,老齡化程度已超過轄區總人口的40%,87歲的王仁娣就是其中之一,針對純老家庭,借助“社區大腦”,該街道推出了服務新舉措,在王仁娣兩居室的家中安裝了“三件套”:家門口的“門磁感應”主要監控老人是否在家,“紅外線感應”監測是否在活動,“智慧床腳墊”監控心率、血壓等,未來還將加裝煙霧感應器、燃氣感應器,確保獨居老人的居家安全。
王仁娣患有高血壓,醫生和居委會按照其身體情況調試了一個正常範圍,如血壓超出130或心率超過120,一旦出現異常,“社區大腦”就會發出警報,向居委會及老人的監護人發出信息,及時幫助老人進行就醫。
作為高齡獨居老人,王仁娣享受街道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家政阿姨週二、週四上門服務兩小時,她的兒女也會給她燒飯送菜。家政阿姨小王是社區的“熟人”,在王仁娣居住的9號樓門禁處,門磁感應和攝像探頭自動把她識別為“安全人”。以後系統還將對快遞員、外賣員、訪客、住戶等分門別類地進行識別和預警。“現在社會越來越發達,各項技術真的蠻好、蠻高級,有時候,比我們老年人更加了解我們自己。”王仁娣雖然年事已高,但思路非常清楚。
臨汾路380弄居委會主任徵偉徑表示,對高齡獨居老人家中安裝“三件套”“五件套”,還需經過本人和子女的同意,畢竟一旦老人發生異常情況,主要還是由子女帶老人就醫照顧等,居委會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據介紹,未來,臨汾路街道的高齡獨居老人、失智老人還將配備智慧手環,出入小區都有門磁記錄,一旦在臨汾路街道內的馬路上走散,“社區大腦”很快能從監控探頭中調取老人的影像。現在有很多子女因擔心獨居老人的安危,安裝攝像頭,用手機實時監控,但大部分老人卻很反感隱私被侵犯了。徵偉徑説:“在我們日常走訪調研過程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在設計居家老人‘智慧’養老的過程中,特別採用了紅外線感應。”
“社區大腦”催生“管理變革”
據介紹,“社區大腦”上線已兩個月,但對於街道、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而言,工作量不降反增。“只要警報一來,我們就要立即響應,10-30分鐘首先到達現場看問題,再進行問題分析,最終解決問題。”臨汾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俞林偉説,“雖然短期內,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會增大,但從長期看工作量必然會下降,而且會更有效率。”就拿星城花園消防通道停車來説,現在小區裏已經沒有車主在此停車了,管理成本肯定會大大下降。
據了解,目前“社區大腦”主要通過實時監控、街面(小區)巡查、熱線和微信渠道來蒐集、發現問題,統統匯總到“社區大腦”聯合指揮中心,然後再由工作人員派單給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處理和解決問題。智慧型的“社區大腦”還催生了臨汾路街道隊伍建設的“管理變革”,公安、市場、城管等職能部門以及物業公司等都將配發管理手環,可以實現人員的實時定位並記錄行動軌跡。分佈在街道各處的紅外線感應探頭一旦發出警報,“社區大腦”的工作人員就會把信息發給相關職能部門,遇到需立即處理的問題,按照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的位置,就近調配最近的管理力量趕赴現場。
“社區大腦”這種管理模式將進一步在靜安全區進行推廣,預計在9月底前可完成全區14個街道(鎮)的建設任務,以及在社區綜合管理系統上的數據集成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