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基層數據上“雲端”實事有著落

2018-01-11 11:13:2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靜安區在“大走訪、大調研”活動中啟用民情大數據分析,清晰呈現居民和企業個性化“畫像”與需求——基層數據上“雲端”民生實事有著落

  臨汾路街道,市中心靜安區所轄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商務樓宇的社區。最近,這個曾被戲稱為“矮個頭”的社區卻把民生服務的大平臺搭建到了雲上———結合“大走訪、大調研”活動,新開發了社區民情大數據工具,社區內三萬多戶近八萬居民的個性化“畫像”和需求清晰呈現。依託海量數據和分析,基層幹部更好地讀懂了居民,社區精細化管理和決策也有了科學依據和支撐。

  大數據時代下如何實現“精準民生”?靜安區廣大黨員幹部在熱火朝天的“大走訪、大調研”過程中,結合區域特點,逐漸摸索出一條條現實路徑———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感知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數字化城區管理的感知、分析、服務、監測功能,大調研過程中所獲得的數據和問題都在更高平臺上實現匯集和分析。數據,讓大調研變得更為“智慧”,民生問題的捕捉與解決也由此實現“精準”。

  一張熱力圖,讓社區幼托點“挪位”

  臨汾路陽曲路口的臨汾路街道辦事處一樓,這裡有一個獨特的“民情日誌”數據應用中心,大螢幕上不斷滾動著與社區相關的數百條信息,包括養老服務、就業保障、社區醫療、幫困救助、人口結構以及黨員幹部當天的走訪情況信息等。

  “民情日誌”這個名稱脫胎于臨汾社區工作的傳統項目,“那個時候,基層幹部都是帶著小本本,零星記錄著走訪基層的情況。而現在,人手一部智慧手機,隨時接駁數據終端,所有走訪信息都能第一時間上傳到平臺,實現共享。”社區服務辦主任蔣麗麗這樣介紹。

  基於社區500多名下基層走訪調研幹部收集來的信息,平臺生成40多項身份標簽,以及60多項對應的服務標簽和若干條管理標簽,精細到人、精確到戶。比如:某戶老人今天逢90歲生日,街道的牛奶券當天就能送上門;再如,某戶在樓道堆物、有違搭發生,也能在第一時間被鉚牢。特別是那些有著多重身份標簽的居民,比如既是殘障人士、又是低保家庭、還有慢性病疾患的,社區幹部就會更有針對地加強聯絡服務。

  數據平臺更為社區公共資源的配置和公共空間佈局提供精準的決策依據。蔣麗麗舉了一個例子,“民情日誌”大數據交互後形成了各類人口分佈熱力圖,而街道啟動的“1+4”黨建服務陣地建設、為老服務中心改造、青年中心和幼托站點建設等,都依託這些“熱力圖”進行布點。

  特別是作為實事項目的“幼托點”建設,街道通過大數據分析後發現,在商品房小區相對集中的汾西路東段,2-3歲幼兒明顯呈現紅色密集狀態,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果斷決策,將幼托點從別的預設區域挪到這裡。目前該項目已啟動建設。

  同樣,通過大數據匯總發現,陽曲路760弄和聞喜路251弄小區有不少因病致貧的困難家庭。對此,街道除了用足民政幫扶政策外,還為困難家庭安排了結對幫扶的國有企業黨組織,對一些有需求的家庭,安排家庭醫生上門一對一進行康復治療。

  “看著數據都是難題,走到基層都是辦法”

  大數據清晰揭示出來自基層一線的痛點、難點、堵點,但要解決問題,就要找到數據背後的原因和規律。很多深入基層一線調研走訪的幹部有了這樣的感受: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看著數據都是難題,走到基層都是辦法。

  龍芳,靜安區投資辦主任,近半個月內,她多次來到區域內眾創空間走訪調研,幾次調研積累下的數據讓她有了全新的視野和思考。

  靜安區,聯合辦公空間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這裡匯聚著人流、信息、資金和機遇,成了眾多創新型小微企業和團隊的辦公集聚地,其中不乏具有成為獨角獸企業的潛質。調研發現,聯合辦公空間裏那些看似鬆散、黏合度不高的一眾小企業,竟有著高度相似的需求:希望更多政府公共服務能夠“照射”進來。

  由此,在區領導支持下,靜安區投資辦聯合區商務委、區科委、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組成服務團隊,以頗具代表性的WeWork為先期試點,在匯總分析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共性訴求的基礎上,探索“窗口前置服務”機制。

  龍芳介紹説,比如區行政服務中心可以將服務窗口前移至企業辦公地,定期組織相關職能部門的服務隊伍上門;建立企業訴求臺賬,跟進企業訴求,“問必有應、應必有效”。將來還可以把“窗口前置服務”機制複製推廣至區內企業團隊集聚度高的空間載體,不斷優化提升營商環境。

  數據平臺監督“回應機制”,“精準民生”落實錘

  靜安區網格中心新近開闢了一條“社區調研走訪”專用通道,對於調研走訪中那些不屬於街鎮職責範圍的、難以協調處理的問題和訴求,要求各街鎮定期梳理並上報區網格中心。

  這也就意味著,那些經由數據平臺發現的精準痛點,其解決流程也依舊由數據平臺實施監控、督促落實。

  這些待協調落實的問題,將在數據平臺上經區社建辦、網格中心梳理後,視問題類別交辦相關職能部門處理。

  精準民生,重在落實錘。

  最早實現窨井蓋“數字化生存”的靜安區,也充分利用區網格中心這個成熟的數據平臺來力推大調研的“回應機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促進問題解決。

  一方面,強調邊調研邊解決問題,切實把解決問題貫穿于大調研全過程;同時,採取問題清單、措施清單、解決清單和制度清單,建立協調解決機制,推進解決不同層面的問題。

  同時,利用數據平臺,建立大調研的督查考核機制,為領導幹部打出“成績單”,將大調研解決問題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績效考核,納入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檢查和述職評議考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