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昆搶救修復“南戲之祖”新《琵琶記》首演,小生迎來“極限挑戰”
上海昆劇團近日在天蟾逸夫舞推出新排劇目《琵琶記》。作為上昆“致敬經典”系列作品之一,該劇由“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黎安領銜主演,這也是他入選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元代戲劇家高則誠根據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等創作而成的《琵琶記》,講述了蔡伯喈與父母、妻子趙五娘一家的離合悲歡,因有趙五娘攜琵琶上京尋夫的情節,所以得名。《琵琶記》革新早期南戲俚俗粗糙的弊病,在雙線結構、語言技巧、音律規範等方面都臻于成熟,因此被譽為“南戲之祖”。可惜隨著歷史變遷,《琵琶記》逐漸失傳。全本共四十二齣,近現代崑曲“傳字輩”藝人能演近二十齣,至上海“昆大班”“昆二班”等只傳承了約十齣左右,較為完整的全本演出已絕跡舞臺多年。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昆劇團著手搶救、恢復了部分傳統摺子戲,之後參照民間故事與早期南戲“雷擊蔡伯喈、馬踏趙五娘”的結局推出改編版本。
上海昆劇團此次推出的《琵琶記》採用“修舊如舊”的辦法,立足於傳統,文本上高度尊重高則誠的原著,演唱、表演上維持崑曲水磨細膩的本真色彩,同時在視覺呈現上融入新的元素。與過往演出不同,新排《琵琶記》以男主角蔡伯喈的心路與人生歷程為主線,從重新梳理文本、整理唱腔、設計身段到練樂排練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原作誕生於元代,蔡伯喈一角身上同時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封建社會的落後觀念。新排《琵琶記》結尾拋棄高則誠原著中“一門旌獎”的大團圓結尾,停留在蔡伯喈與趙五娘夫妻重逢,卻在同時得知雙親去世噩耗的情節。功名利祿、家庭天倫如同天平的兩端,平衡與取捨之間,蔡伯喈所面臨的人生困境至今仍有深遠意義。
新排《琵琶記》重點恢復多個小生為主的傳統摺子戲。《辭朝》不見舞臺多年,僅有劇本與曲譜存世,前半出是崑曲中僅存的一套“唐宋大曲”,小生一氣呵成唱全需要近15分鐘。其他如《南浦》《盤夫》《書館》等以深厚唱功見長的摺子也納入全本呈現。一個晚上連續演唱數折,無論從唱功、表演、體力等來説都堪稱小生演員的“極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