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劇團上週末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首演新排劇目《琵琶記》。作為上昆“致敬經典”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之一,該劇由“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黎安領銜主演。新排《琵琶記》圍繞男主角蔡伯喈的人生歷程展開,以這樣的新視角重點恢復多個小生為主的傳統摺子戲,重述這段情感傳奇。
《琵琶記》由元代戲劇家高則誠根據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等創作而成。該劇講述了蔡伯喈與父母、妻子趙五娘一家的離合悲歡。因趙五娘攜琵琶上京尋夫,便以“琵琶”為名,保留了南戲的故事框架,在語言和結構上進一步提純雅化,令該劇褪去了早期南戲的俚俗粗糙。湯顯祖曾盛讚該劇:“讀如此傳奇,勝讀一部《離騷》。”早在1841年,《琵琶記》法文版就在歐洲問世,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百老匯也改編上演了音樂劇《琵琶歌》。
雖然是崑曲班社的常演劇目之一,但是隨著歷史變遷,《琵琶記》部分摺子逐漸消失于舞臺。該劇全本共42齣,“傳字輩”老藝術家能演近二十齣,至上海“昆大班”“昆二班”只傳承到十齣左右。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昆劇團著手搶救、恢復了部分傳統摺子戲。該劇特邀劇作家王仁傑縮編劇本,由上海昆劇團的老藝術家岳美緹、張靜嫻、張銘榮任藝術指導,歷時兩年整理恢復。劇中,黎安飾演蔡伯喈,陳莉飾演趙五娘,羅晨雪飾演牛小姐。
上海昆劇團近年致力於傳統老戲的“修復”工作,這樣的修復工作與文物修復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屬於崑曲舞臺的“個性”。與文物修復相同的是,有著600年曆史的崑曲在音樂與表演上,要盡可能貼近劇目原本的歷史面貌:比如僅劇本與曲譜存世的《辭朝》,這場僅有劇本與曲譜存世的戲中,前半出是崑曲中僅存的一套“唐宋大曲”,旋律有別於常演曲牌,風格古樸。演出中,黎安近15分鐘的演唱一氣呵成,呈現崑曲肅穆之美。有別於文物修復的是,文藝作品還要傳遞當代價值,符合當下審美。所以,結局沒有遵照高則誠書寫的“大團圓”,而是停留在了蔡伯喈與趙五娘夫妻重逢,同時得知雙親去世噩耗之處。功名利祿、家庭天倫如同天平的兩端,如何取捨,留待觀眾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