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向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邁進

2018-03-20 13:27:3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向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邁進崇明生動注解“生態紅利”

  3月,春暖花開。崇明,喜上眉梢。

  先來看一幅鳥類詩意棲居的畫面———截至去年年底,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基本完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東灘保護區內重現身影,創下了建區以來的歷史紀錄;同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的觀測數量也由2016年最高紀錄的62隻攀升至2018年1月18日的190隻;鴛鴦、黑臉琵鷺、白琵鷺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也穩中有升。

  近年來,崇明區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生態立島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衡量生態環境好不好,就是要看鳥的翅膀往哪飛、魚的尾巴往哪兒遊。”農曆戊戌新春首個工作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用整整一天時間在崇明區調研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進展。

  生態基礎得到完善,生態內涵得以延展,更重要的是,生態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切實轉化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現實紅利。去年,《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和保障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決定》正式施行。如今,崇明生態島發展目標直指“世界級”———與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願景相匹配的世界級生態島。

  綠色基底色越調越濃

  講到綠化率,崇明區本就冠絕全市。這兩年,崇明區仍在推行一項新的“造綠計劃”,打造觀賞功能與互動功能兼具的生態景觀廊道,讓全域成為“森林公園”。綠色,本來是生態島的基底色,這個色調只能越調越濃———崇明這樣注解。

  為保基底色,環境治理是基礎。去年,崇明區以“打造世界級生態島新品牌、新名片”為目標,著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截至去年年底,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實現全覆蓋,基本建成三島城鄉一體化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管理運行體系。每戶有分類桶,每村有分類收集車、分類存儲房,每鎮有分類運輸車和濕垃圾處理站。生活垃圾總體資源化利用率達73%。

  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區,同樣著力於水質提升。根據《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崇明區將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並在此基礎上“自我加壓”,力爭于2018年完成全覆蓋。

  運用新能源,控制污染,增厚生態基底色。到2020年,崇明三島將形成風能、地熱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多種可再生能源互補結合的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初步建成清潔能源為主、能源高效利用的“綠色能源島”,目前全域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為30.94萬千瓦,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全生態理念引領實踐

  崇明區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立島”發展之路,堅持全生態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在更多跨界互動中豐實生態價值和理念。

  空間規劃上,不斷挖掘鄉村價值,給城市開發“瘦身”,“瘦”出來的指標優先用於崇西、崇北生態景觀優,旅遊潛力大,但缺少用地指標的地區。

  發展道路上,摒棄傳統的“大開發”,走出一條生態文明發展、産業深度融合的新路,不斷加強旅遊、農業、體育、文化、健康等産業融合,發展崇明特色新興産業,著力打造“旅遊度假島”“運動休閒島”“文化創意島”“養生健康島”等,成為上海重要休閒地、國家長江口生態旅遊基地。

  崇明區特色産業也由此增添了新氣色———

  崇明區正大力發展高品質都市綠色農業,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為引領,加快推進農業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産業化、品牌化發展,積極構建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科創體系、服務體系五大體系。

  崇明區農産品的品牌識別度高了,産業範圍也拓展了。在長興鎮的一些農場,工作人員研發試種出了能連皮吃的爽口橘子;在一些果蔬合作社內,經營者將梨加工成梨膏,一下打開了銷路。去年6月,崇明區首家開心農場開業,“坐在稻田喝咖啡”成了都市人爭相追捧的新意境。

  打造生態島過程中,崇明區越來越重視統籌社會各方力量、深化政企合作,讓生態島建設成為“動聽的合唱”。去年4月,崇明區政府與建工、城投等12家大型企業集團集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項目包括軌道交通站點上蓋開發、光明田緣、東平特色小鎮、前哨風情農場、長興科技園、現代食品廠和現代農業研發中心等。

  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需要世界級企業和人才,世界級企業和人才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為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崇明區不斷提升政府服務水準,當好服務企業和人才發展的“店小二”。

  生態落腳點歸於惠民

  這些年,崇明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森林覆蓋率達25.1%,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90%,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率達到76.4%。東灘濕地旅遊區于去年9月被確定為首批十家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之一。

  環境優化、交通便利、産業豐富,直接改善了崇明區的經濟民生,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3868元提高到2017年的2312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2012年的每人每月410元提高到2017年的每人每月850元。

  生態,落腳點還是惠民。今年,崇明區推出三項生態惠民政策:從1月起,給符合條件的人員發放每人每月40元的“生態養老補貼”;給本區戶籍老人、未成年人等群體辦理“生態惠民保險”;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生態項目維護等工作,積極開發生態就業崗位。

  惠民,還體現在宜居上。以自然生態美、宜居環境美、綠色生産美、鄉風文明美、生活幸福美為引領,崇明區創新開展農村“五美社區”建設,入選首批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名單。仙橋村創建成為首批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範單位,村容村貌宛如一幅美麗動人的田園畫卷。

  現實的“生態紅利”讓人民群眾在參與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中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人人成了生態發展的主角,崇明區被確定為2018—2020年創建週期全國文明城區提名城區,自然生態等內容也被列入中小學校本課程,生態文明實現了成風化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