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人才“30條”“招才引智”成效顯著

2018-03-27 10:12:19|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人才“30條”穩步推進 “招才引智”成效顯著

  :“人才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所有問題的核心。”2016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簡稱人才“30條”,著重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完善。經過一年半的實施推進,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讓市場評價發揮更大作用

  2017年,上海市共辦理外籍人才工作證件8.1萬件,數量位居全國首位。目前,在滬工作外國人才達到21.5萬人,佔全國的23.7%,位居全國首位。國內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在滬超過7.5萬人;近500名包括兩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士等在內的頂級科學家聚集上海。

  這一系列的數字背後,體現的是政策紅利的魅力。

  “30條”在全國率先試點了降低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申辦條件、放寬外籍人才就業年齡、簡化入境和居留手續等集聚海外人才的政策組合拳。統計顯示,近兩年共有726名外籍高層次人才通過市場化認定申辦了永久居留,6000人通過新政辦理了5年期居留許可,505名外籍高校畢業生辦理了加注“創業”“實習”簽證和就業證件。

  在國內創新人才引進方面,新政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人社局負責人告訴東方網記者:“相比科教文等傳統領域通過傳統的憑藉學歷職稱引進人才,在市場程度高的領域應直接從一線,運用薪酬評價、投資評價和第三方評價市場化方法等能更好地證明人才。”

  “放權鬆綁” 破除體制壁壘和政策障礙

  人才引進後,關鍵在於如何用好人才,激發創新動力。“30條”新政就明確下放權力、放大收益、放寬條件、放開空間等方面做了完善,激發人才來滬創新創業活力。

  袁鈞瑛,世界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是世界上第一個細胞凋亡基因的發現者。她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呼籲,加大對科學家團隊的投入,“科學發現、科學創造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是科學家。”2017年,其領銜的“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以首付款、研發里程碑付款共計4.57億美元另加銷售提成的合作方式,出售了一款抗癌新藥的全球獨家開發許可權,這是目前我國制藥領域金額最大的成果轉化合作項目。

  受益於“30條”新政,這個項目中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三權”下放給單位和科研團隊,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扣除直接費用後凈收入70%以上可用於獎勵個人和團隊,這一分配方式,科研人員在過去“不能想像”。

  此外,上海積極推進職稱評審管評分離,試點將部分高級職稱評審權由政府主管部門下放到用人單位和行業組織;將崗位聘任、考核評價、收入分配等管理權下放給用人主體。英語和計算機不再作為職稱評審的前提條件,職稱不再作為申報科研項目和人才計劃的限制性條件,高校、科研所引進人才,也不需要再進行一系列繁瑣的審批。

  不拼重金拼環境 良好生態留住高級人才

  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是人才留得住的重要因素。在人才方面,上海堅持“不拼重金拼環境”,人才“30條”實施以後,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取得新進展。

  缺少啟動資金是不少創業人才的第一難題。為此,總規模5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總規模15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資金、總規模50億元大型政策性擔保基金相繼在滬設立。我國首家“科技銀行”——浦發矽谷銀行新開6家科技支行、91家科技特色支行。

  在新政的推動下,企業辦證時間從22個工作日縮至4.6個工作日,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建立起了知識産權侵權查處快速反應、維權援助、調解機制,完善知識産權融資服務,完善知識産權保護環境。

  據了解,今年上海還將研究出臺人才安居、應屆大學畢業生落戶、超級博士後資助、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分類評價、傑出人才獎勵等方面的針對性政策,大力營造眾人青睞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