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訂單式培養解決“新鄉醫”青黃不接

2018-03-28 10:28:5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奉賢百餘名鄉村醫生讓村民不出遠門享受規範、到位診療服務 訂單式培養解決“新鄉醫”青黃不接

  “半醫半農、一根針一把草”,傳統鄉村醫生又稱“赤腳醫生”,在把守鄉村健康第一關中擔當重要角色。隨著時代變遷,老一輩鄉醫技術水準相對落後,難以滿足居民健康需求,鄉醫隊伍一度面臨青黃不接尷尬局面。

  定向培養鄉村醫生,有效破解這一難題。記者近日從奉賢區衛生計生委獲悉,自2010年起,奉賢區實行“訂單式”鄉村醫生免費培養政策,至今招錄定向生219名、畢業159人,64人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事業編制。新一代鄉醫歷經規範化培養,紮根泥土,“兜底”鄉村衛生,讓更多鄉村居民不出遠門就能享受到規範、到位的診療服務。

  扭轉村民對“新鄉醫”的成見

  奉賢區南橋鎮張翁廟村鄉村醫生程燕,是首屆定向培養的“新鄉醫”。8年前,她從學校畢業回到農村,也曾迷茫,最終在堅持和執著中找到答案。兩年前,程燕以嫺熟技能榮獲全國基層崗位大練兵技能競賽“全科醫療農村組”二等獎,成為業務過硬的“新鄉醫”。

  剛畢業來到村衛生室,程燕很不適應,“農村老人多,老年人看到‘老鄉醫’都特別信任,很長一段時間,我的診室裏應者寥寥,著實尷尬。”在農村給人看病,比市區更難。沒有二、三級醫院的高科技技術與設備,僅靠有限條件,憑藉自己“勤學、勤問、勤記、勤動”的8字箴言,程燕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治療疾病的有效方法,用實力扭轉了村民對“新鄉醫”的成見。村民周老伯一直高血壓控制不好,在程燕的精心用藥、生活干預下,周老伯多年的頭疼症狀明顯減輕,自此認定小程醫生能力強。

  前年,奉賢區內所有村衛生室全覆蓋實施醫保聯網結算。程燕利用自己紮實的電腦信息功底,手把手帶教“老鄉醫”,為年老的醫生密密麻麻寫下了掛號、開單、收費、發藥、電子處方的書寫、電子病歷的列印等電腦操作的每一個步驟,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教,直到“老鄉醫”學會為止。“你這麼個年輕人,為啥願意來農村?”如今,面對這樣的問題,程燕給出擲地有聲的答案:“這裡有需要我的鄉親,有豐富的經驗可以掌握,更有廣闊的天地可以開拓。”

  村衛生診療年增16.91%

  像程燕這樣的新鄉醫,在奉賢已成為鄉村社區衛生的堅實守門人。數據顯示,目前奉賢區共有159家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共有447人,其中定向培養畢業生163人。去年一年,奉賢區村衛生室門診服務達155.82萬人次,比前一年增長16.91%。

  新鄉醫的臨床水準怎樣一步步提升?奉賢區衛生計生委副主任謝興潛告訴記者,區內建立了新鄉醫三級培訓制度;每年邀請市級專家開展鄉村醫生業務培訓,還組織考試,確保畢業回農村的新鄉醫醫療服務水準穩步提升。南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有的放矢地設計新鄉醫培養計劃,具體包括:遴選骨幹每週參加“中山醫院—南橋”全科教學門診,定期安排優秀骨幹駐村,帶教指導鄉醫開展診療活動;針對新晉鄉醫,中心指定安排“一對一”導師制帶教,實施個性化培養。

  通過家庭醫生聯動,帶動新鄉醫“兜底”鄉村居民診療服務。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個家庭醫生工作室按所轄村委安排9名家庭醫生常年“下村”。僅去年下半年,家庭醫生帶教了5名新鄉醫,開展慢性病規範管理診療2436人次,對控制不佳和不穩定的慢性病患者上轉工作室168人次,開設延伸處方22張、長處方196張,使常見病、多發病診療順利下沉至村。

  持續培養彌補人才短板

  留住鄉村居民的心,留住年輕新鄉醫的心。奉浦新村居民老宋患有潰瘍性結腸炎,需長期服用“美沙拉嗪腸溶片”。過去,老宋必須往返市區大醫院才能配到此藥,每次都要折騰一整天。偶然一次,他來到奉浦新村韓村衛生室量血壓,家庭醫生袁梅娟告知,延伸處方可以解決往返配藥苦惱。如今,老宋在家門口就能收到直達的延伸處方,“我一年省下的車費、掛號費就有好幾百塊,真的太方便了!”

  在韓村衛生室內,最早加入的新鄉醫夏娟工作已有7年多,新鄉醫黃磊則成了最年輕的村衛生室室長。黃磊告訴記者,“在這裡跟著家庭醫生學本領,服務鄉親、守護健康,獲得感滿滿的。”記者獲悉,為穩定新鄉醫隊伍,區衛生計生委推出一系列措施,提升鄉村醫生績效考核、激勵分配製度。據統計,去年區內鄉村醫生年均收入超過6萬元,老一代農保鄉村醫生補貼費標準也“水漲船高”。

  新鄉醫的長久發展,也有短板需要補齊。奉賢區衛計委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市開展的鄉村醫生定向培養中,尚缺少中醫藥專業定向培養機制。另外,近幾年定向培養鄉村醫生招生名額有所減少,遠郊地區近階段醫生數量尚無法滿足鎮村一體化要求,鄉醫整體數量仍有缺口。適當增設中醫全科專業的鄉醫定向培養教學點、持續開展鄉村醫生定向培養政策,將可使鄉村診療服務再上一個臺階,惠及更多鄉村居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