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這所中職校建非遺傳習中心 為海派旗袍培養00後接班人
學生們每週一次跟著來自龍鳳的老師傅,練習旗袍製作基本功。
旗袍,幾乎是所有老上海電影中不可或缺的綽約風景。然而,做一件手工旗袍卻是“吃功夫”的事情,鑲、嵌、滾、盤全是門道。還有多少年輕人願意耗費大把時光,傳承傳統技藝?
在上海,有這樣一群中職生,正在為海派旗袍的傳承與發展做出努力。本週末,華山藝術館暨非遺旗袍傳習中心在上海市逸夫職業技術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中)開館。
從2011年起,逸夫職校就聯合開開集團、龍鳳中式服裝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龍鳳民族工藝教學基地。如今,在這間“非遺旗袍傳習中心”,學生們每週一次跟著來自龍鳳的老師傅,練習旗袍製作基本功,一旁的海派旗袍歷史展、旗袍製作技藝展等空間等為學生們提供了零距離接觸精緻手工的機會。
“先要從布料上斜裁下寬1.5釐米的一條,上完漿,然後把兩側朝軸線對折,嵌進一根銅絲後再對折,然後熨燙……”操作臺前,龍鳳旗袍第四代傳人焦義剛正在向學生們演示如何準備盤扣條。他告訴記者,製作一對“基礎款”花扣大約需要六七十釐米長的盤扣條,由於布條本身具有延展性,燙得平整妥貼,絕非易事。
海派旗袍歷史展、旗袍製作技藝展等空間等為學生們提供了零距離接觸精緻手工的機會。
而這還只是第一步。製作好盤扣條後,師傅們才能用鑷子,一點一點將它“拗”出造型,圖案、紋樣的設計離不開一定的美術功底和審美眼光,就像用盤扣條完成一幅精美的“一筆畫”。一款複雜一點的盤扣,花上幾天功夫毫不稀奇。焦義剛説,跟著老師傅做學徒,包括盤扣在內的“蘿蔔幹飯”,起碼吃上三年。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説,著實是個不小的考驗。“海派旗袍製作工藝”之所以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在於它借鑒了西式剪裁的精髓,讓原本寬大的旗袍變得更貼合人體曲線,更能體現女性婀娜身段;而海派旗袍的精緻,更藏在每一個細節裏。焦義剛指著下襬的一角告訴記者,哪怕是一個轉角收口,也要完全不露痕跡,不能有兩側布料疊加的感覺。
一款複雜一點的盤扣,花上幾天功夫毫不稀奇。
焦義剛説,經過一個學期,每名逸夫職校服裝設計專業二年級學生都會在師傅指導下,獨立完成一件旗袍的製作。雖然每週一節課的學習時間對於基本功的練習來説非常有限,但這樣的體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年輕人走進傳統手工藝的世界,培養他們對中式傳統服裝的興趣。如果有學生願意為其傳承盡一份力,那就更好不過了。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兩名女生畢業後,憑藉著紮實的基本功和對旗袍的熱愛,被龍鳳旗袍製作車間錄用,為這支10人的團隊注入了年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