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0多萬人次門診量“回流”社區

2018-04-02 10:47:2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新醫改”引導就醫中心不斷下移:區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總量增幅首超市級醫院 100多萬人次門診量“回流”社區

  ■截至今年3月,上海“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共360多萬人,2017年簽約居民在組合內就診率達74%,簽約社區就診率為53%。就醫重心不斷下移,引領分級診療的科學就醫新秩序

  ■據最新統計,上海已開出110萬張“延伸處方”,換言之,至少有100多萬人次門診量“回流”到社區,這百萬張處方背後的病家,不僅少了往返三甲醫院的奔波之苦,醫療費用負擔也相應減少

  一種“就醫回流”新現象正在上海出現。據市衛生計生委最新統計,2017年度上海區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急診總量增幅首次超過市級醫院。這意味著,老百姓看病不是非要捨近求遠扎堆去擠三甲醫院,而是願意去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

  市衛生計生委的數據顯示:2017年度市級醫院門急診總量較上年同期增長幅度明顯減緩為0.73%,為2013年以來歷年同期增長幅度的最低水準。相對地,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急診總量同比分別增長4.69%、1.51%,相比市級醫院增幅明顯。

  該數據還顯示,2017年度市級醫院門急診總量佔全市醫療機構總量的30.72%,較上年同期下降0.75個百分點;而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急診總量已佔全市醫療機構總量的60.01%,承擔了本市大部分醫療任務。

  “雖然還不能就此斷言已經達到就醫回流的拐點,但這確實是新醫改背景下出現的一個重要、可喜的變化。”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表示。

  醫改是世界難題,推動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就醫秩序是我國新醫改的重點工作之一。要讓患者“下沉”,先得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近年來,上海出臺一系列舉措推進醫療水準優質均衡發展,比如,實施“5+3+1”工程,實現每個區都有一家三級醫院的格局;全市還形成了多種類型的醫療聯合體40多個,三級醫院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

  在社區,上海做實、做細“家庭醫生”2.0版,推進“1+1+1”(在與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可再選擇1家區級和1家市級醫院簽約)醫療機構組合簽約,落實預約優先轉診、慢病長處方、延伸上級醫院處方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截至今年3月,全市“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共368萬人,2017年簽約居民在組合內就診率達74%,簽約社區就診率為53%。高比例的人群留在了機構組合內看病,就醫重心不斷下移,引領分級診療的科學就醫新秩序。

  市衛生計生信息中心的大數據分析顯示,原本在上海三甲醫院的就診量中,單純配藥的超過10%。為此,作為社區衛生綜合改革的一項創新舉措,上海推出“延伸處方”新政,讓老百姓不出社區就能配到一些慢性病藥品。據最新統計,上海已開出110萬張延伸處方,換言之,至少有100多萬人次的門診量“回流”到了社區,這百萬張處方背後的病家,不僅少了往返三甲醫院的奔波之苦,醫療費用負擔也相應減少。

  記者注意到,病人“回流”區級醫療機構,三甲醫院也開始悄然轉型。在上海仁濟醫院,近期一個重要的轉型風向是不再追求門診量的飆升,甚至明確提出“零增長”,轉而鼓勵各學科聚焦解決老百姓的疑難重症。“作為一家大型三甲綜合醫院,我們必須積極佔領國際前沿制高點,這也是樹立上海醫療服務品牌,打造中國領先、國際一流醫院的應有作為。”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稱。

  都説生活在上海是幸福的: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3.37歲,孕産婦死亡率降至3.01/10萬,嬰兒死亡率為3.71‰,三大健康指標已連續十多年保持世界先進水準。鄔驚雷表示,“健康上海”要帶給2400多萬市民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還將進一步轉理念、轉重心、轉機制。打造分級診療就醫新格局,説到底就是要讓老百姓看病負擔更低些、往返更少些、品質更優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