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桃花源”內拍攝的開花的“拉拉山壹號”桃樹(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
“拉拉山壹號”怒放了,“復興1號”也在吐蕊期,還有“早桃”“晚桃”“中津白桃”……位於上海浦東“海上桃花源”內的台灣桃樹區近日遊人如織,165株通過嫁接技術蓬勃生長的“兩岸桃”朵朵綻放。農藝專家預計,到今年夏季有望收穫首批“兩岸桃”。
2012年,上海市浦東新區與台灣桃園縣(今桃園市)達成共識——“以桃為媒”開展兩地交流。2014年春天,來自台灣桃園縣拉拉山的226支桃枝經“小三通”抵達上海。這是當時兩地開展交流交往的一項全新嘗試。2014年2月24日,在“拉拉山壹號”等五個品種的桃枝抵達後的第三天,上海市桃研究所的高級農藝師開始了一項不同尋常的嫁接工作。
拉拉山是台灣家喻戶曉的水蜜桃種植及旅遊勝地,當地品種的桃枝嫁接到大陸上海的水蜜桃主枝上,會産生怎樣的神奇效果,專家當時也很難預知。
不過,經過大陸農藝師的日夜守護,226支中有165支最終嫁接成功,存活率為73%。這些小桃樹在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下茁壯成長起來。最初兩年多,它們由負責“海上桃花源”項目的東元農業科技發展公司董事長倪強養在園區苗圃中精心呵護,成形後逐步移栽,從5畝,擴種到今天的50畝。
165株小桃樹,次年就開花了,不過按照大陸的桃樹種植經驗,結果一般要到三四年後才能實現。東元農業副總經理徐菁介紹説,“浦東大團鎮也是水蜜桃之鄉,有‘大團蜜露’等本地特色品種,而今‘兩岸桃’結果在即,本土的主幹枝選取的就是‘大團蜜露’品種。”
據了解,最近兩年165株“兩岸桃”就曾有挂果的好兆頭,不過按照農藝規範,為了不拔苗助長,技術員精細栽培,將挂果時間略推遲到2018年或者更久遠一些。“這樣有助於桃樹順利度過它的幼年期。”徐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