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庫門到天安門"觀展人數突破百萬

2018-04-04 09:18:45|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從石庫門到天安門"觀展人數突破百萬 黨史大展為何如此轟動

  突破一百萬人!4月3日上午11點,“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觀展人數再創新高,突破百萬。這也意味著,它成為上海國際藝術節20年來委約作品觀摩人次最高的展覽,同時也是上海美術展歷史上觀看人數最多的臨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第一百萬位觀眾

  這位幸運觀眾名叫陳正,今年41歲,有著20年黨齡的老黨員。在公眾物業公司工作的他告訴記者,兩個月前單位組織來參觀過,當時就覺得特別震撼,展覽形式很特別,作品也很豐富。96幅作品,96年曆程,來不及一一細品,聽説四月中旬要閉展了,所以想著要再來一次,沒想到能成為幸運的第100萬觀眾。

  要知道,“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美術展自去年10月開展以來,不斷有觀眾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為滿足全國觀眾觀展需求,展覽先後兩次延長展期。在4月15日展期結束以前,持續火熱的觀展熱情再次迎來井噴式的高潮。

  96幅美術作品,涵蓋油畫、國畫、雕塑等,象徵著中國共産黨走過的96年卓越歷程,以石庫門為起點,穿越延安窯洞門、天安門、復興之門,講述了中國共産黨在不斷成長,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道路上的一幅幅壯麗篇章。展覽特意選取了出生在上海或在上海生活、工作的美術家,有劉海粟、林風眠、程十發、吳湖帆、陳逸飛等,可以説這是上海美術家一次整體的亮相,也反映出幾十年來,上海美術界堅持黨的“雙百方針”和“兩為方向”結出的豐碩成果。

  上海以一地之力能呈現這樣有歷史質感的大型展覽,也讓每一位展覽的參與者感到自豪和讚嘆。正如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副秘書長、上海市文廣影視局藝術總監吳孝明分析的,展覽能在上海取的這麼大的轟動效應,與上海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氣質息息相關。石庫門兼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徵,亦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所在。作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上海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所在、根脈所繫。一大、二大、四大都在上海召開,總工會、共青團從上海發起,我們以上海為起點對黨史進行回顧,這個選題一經提出就得到認同。“為了這次展覽,我們集結了上海所有的海派藝術大師,這些海派大師在漫長的歲月中,記錄時代風雲、抒發滿腔情感,創作了一大批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的文藝作品,豐富了這座城市的紅色底蘊,也為我們的黨和國家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財富。”

  超8000條觀眾留言 主辦方始料未及

  目前,該展覽入選了中宣部創新學習十九大精神的典型案例,上海市委組織部也將“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展打造成為全市黨性黨課教育的特色品牌。這樣一門生動的“黨課”,吸引了數百萬觀眾的圍觀,這是連主辦方也始料未及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觀展人群

  吳孝明告訴記者:“去年十九大召開之際,我們策劃用這些文藝作品舉辦一場美術展,但完全沒想到受到了百萬觀眾的歡迎。我們在展覽末尾放了一本留言簿,後來留言簿無法滿足觀眾的內心抒發,我們又搭了一堵留言墻,每隔3-5天就要換一波,目前收到超過8000條觀眾留言。”

  記者在留言墻上看到不少便簽條上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願祖國富強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等。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把留言墻看了一遍又一遍,她告訴記者:“‘石庫門到天安門’是一套組合拳,我們有美術展、詩歌朗誦、還有最開始的大型交響合唱《啟航》。把靜態的美術作品與動態的詩歌朗誦相結合,這種藝術呈現方式此前沒有,新穎的藝術樣式給觀眾帶來了新奇感,黨史可以這樣重溫,因此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想,每個人都會給你一個喜歡這個展覽的理由,這也是我們主辦方把展期一延再延的原因。”

  年輕人反響熱烈 對紅色文化興趣濃厚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受到越來越多青年觀眾的喜愛。在微信、微博、B站等青年人聚集的互聯網社交平臺,觀眾們通過生動又不失文采的藝術評論表達對展覽的賞析:“上海最強陣容護航最紅美術展,顏值逆天!”、“厲害了!上海打造‘從石庫門到天安門’黨性黨課教育美術展”、“熱血青春,始於足下”……。記者看到,上海市光明中學學生記者團成員儲倩倩通過學校的官方微信平臺抒發心聲:“時至今日,這些有溫度的現實題材創作還在感動著我們,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繼續砥礪前行,不忘初心!”復旦中學黨支部通過互聯網發聲:“追尋歷史足跡,展望偉大百年……”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策展人陳琦連連感嘆:“我做美術工作怎麼多年,了解年輕人相比于主題展更熱衷於當代藝術展。而這次主題性的美術展,他們卻恰恰非常關注、反響強烈。年輕人對主題性展覽表現出這麼大的熱情,還是前所未有的。這也是之後我們需要好好研究的課題,組織好作品,引導廣大年輕人來參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在寫留言的觀眾

  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濃厚興趣,吳孝明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這來源於年輕人是通過紅色文化了解了上海這座城市,又通過這座城市的文化了解黨的發展史。“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13位代表到8900萬黨員,這些歷史的過程通過視覺藝術在我們面前變得鮮活溫暖,見證了中華雖歷經戰亂,也依然能薪火相傳。每幅油畫仿佛讓我穿越了時光之門,回望過去的砥礪奮進。”

  文化品牌繼續推廣 下階段改編易於傳播簡化版

  交響樂合唱、美術展、詩歌朗誦,上海以三個打組合拳,經歷近半年的展覽、演出,“三位一體”的三項藝術展演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塊名片,“這已經成為一個上海的文化事件,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把‘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精神傳承好、發揚好、繼承好。”吳孝明認為,這個展覽形式是可推廣、可複製性的,未來我們會更多的思考主題展對我們的觸動。

  王雋也表示,之後會繼續做把“石庫門到天安門”的文化品牌好好推廣下去,嘗試做易於傳播的簡化版。“比如去年年底我們與教委合作,在學校春節聯歡會演時,做過《啟航》的學校版,反響很好。因此下一階段,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在展覽形態、音樂呈現上,即保持原汁原味,又改編程成更有傳播力的形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