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在上海這座城市生根開花

2018-04-04 09:43:3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自開展以來,觀展人次突破百萬,留言逾8000條 紅色文化在上海這座城市生根開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展出。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4月2日上午11時剛過,隨著41歲的物業公司員工陳正步入展廳,正于中華藝術宮舉辦的“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迎來歷史性時刻———觀展人次突破百萬。這個數字,創下上海特展之最。這個展覽,也因此成為近年來國內現象級的展覽。

  自2017年10月28日開展以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展廳內始終人頭攢動。起初,主辦方在展廳放有留言簿,沒過多久便發現,留言簿滿足不了觀眾的內心抒發,於是又製作了一堵留言墻,結果往往三五天留言就貼滿了。截至記者發稿時,展覽共收到8000多條留言。“你是興業路播下的火種,你是井岡山盛開的映山紅,你是長征路上的進軍號,你是延安窯洞的那盞燈。”這段深情的留言,是一位姓張的市民2018年2月25日在展覽留言簿上寫下的,頗能代表觀展者的心聲。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是一個具有史詩氣質的大型紅色主題展覽,公眾對它的持續追捧予人啟示。“將近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從黃浦江、南湖啟航,經歷了一段極其波瀾壯闊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一路走到今天非常不易。這個展覽的火熱,其實既是老百姓這麼多年來對黨的工作的肯定,也是對黨的情感的表達。”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告訴記者。市文廣局藝術總監吳孝明則坦言:“展覽效果的超過預期,是紅色文化在這座城市生根開花的結果。”

  ■美術經典集結,每一筆都來自火熱生活

  “這次展覽集結了中國美術史上很多頗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包括陳逸飛、魏景山的《開路先鋒》,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等一大批作品,它們曾經産生過深遠的影響,平時難得一見,同時還有一批近年來的優秀主題創作。這些作品讓年輕一代有機會感性地親近黨的歷史、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歷史。”毛時安説。

  此次精選的96件美術作品,全方位展現了上海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此次展覽策展人之一、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陳琪説:“展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藝術家唯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才能創作出好作品,作品也才能感人至深。”吳湖帆、陸儼少、劉海粟、林風眠、程十發等老一輩藝術家用傳統技法創作的一批具有時代風貌的作品,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比如,此次展出的國畫作品《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出自一代山水畫大師吳湖帆之手,展現的是我國國防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畫面上,藝術家用嫺熟的沒骨烘染法描繪了原子彈爆炸時不斷翻滾、徐徐上升的煙雲巨柱,傳遞出極強的視覺衝擊力。這幅畫作呈現了一個全新的吳湖帆,卻又無一筆不出自他原本崇尚的“南宗正脈”。

  “你腳上的泥土有多厚,反映出你心中對於人民的感情有多深。”陳琪介紹説,新中國成立初期,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很多老藝術家深受鼓舞,他們自發拿起畫筆,深入生活,嘗試自己不曾接觸過的題材。像林風眠的《軋鋼》、沈柔堅的《船塢中》、陸儼少的《新安江上》、呂蒙的《造萬噸輪》、謝之光的《萬噸水壓機》、顏文樑的《造船廠》等,無不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都是畫家們自覺描繪現實生活的探索。

  “站在這些作品前,隔著半個多世紀的時光,我們依然清晰地感受到當時的藝術家們繪就的每一筆,都來自真實的火熱生活。時至今日,這些有溫度的現實題材創作還在感動著我們。”藝術評論家李向陽發出感嘆。

  ■平易的導賞,真情的互動,都成為展覽的美麗注腳

  展覽集結的這些美術經典作品,怎樣才能走近觀眾、深入人心?為此,中華藝術宮的講解志願者們每天超負荷運轉,帶領觀眾穿越“石庫門”“天安門”,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把代表著中國共産黨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的96幅藝術作品背後蘊含的深刻而動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志願者團隊中既有退休市民,也不乏“90後”大學生。正是他們平易近人的導賞,令這個展覽生動也立體起來。

  “這幅《光明在前》取材于中國共産黨一大會址以及出席一大會議的代表成員,作者蔡廣斌用了一種群體紀念碑式的肖像組畫進行創作,組畫中設置的紅色色塊,正象徵著革命烈士的鮮血,以及由鮮血染紅的旗幟。”

  “現在我們眼前的作品是紀念五卅運動的雕塑,原作位於人民廣場的一片綠地上,呈放射狀的造型,不僅構成了‘五卅’兩個字,也象徵著面對帝國主義憤怒的吶喊。”

  ……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導賞完一圈,志願者鄒瓊通常需要40分鐘。她告訴記者:“這個展覽每天都要接待大量觀眾,每天都有四五位志願者為觀眾導賞,高峰時段每隔半小時就有一場。在一次次講解中,也是自我學習、重溫黨史的過程。”

  “大冬天導賞,一場講完,裏面的衣服都是濕的。”儘管有著豐富的導賞經驗,志願者周幼清卻坦言每次導賞其實都很緊張。令她欣慰的是導賞過程中來自觀眾的熱切反饋,“看到大家對作品、展覽越有興趣,我講得越起勁,有時一場導賞一個小時都打不住。”

  “有一次,我遇上一個從外地趕來的參觀團隊。當我講到定格中共二大的那幅畫,講到二大第一次提出統一戰線思想時,有位觀眾直言‘了不起,原來統一戰線的思想早在那時就有了’。還有一次,我給一群年輕的醫生護士講解吳湖帆畫的《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那幅畫,當講到原子彈的一聲巨響挺直了中華民族的脊梁,講到研製原子彈過程中科學家、工程師們的自覺付出時,我看到了這些年輕人眼眶裏的感動,他們感慨這些前輩們的青春無悔、生命無悔。”觀眾跟隨導賞過程中流露出的真情感受,令周幼清記憶猶新,也成為這個展覽的美麗注腳。

  相關連結

  96件美術作品象徵黨走過的卓越歷程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凝聚了滬上幾代藝術家的心血之作,涵蓋國畫、油畫、連環畫、版畫、年畫、宣傳畫等多個畫種。展廳內,象徵中國共産黨走過卓越歷程的96幅作品,以石庫門為起點,以富有代表性的藝術符號、生動的畫面和精湛的藝術語言,講述了中國共産黨心懷宏大理想、情係廣大人民的一個個精彩故事。其中,既有林風眠、劉海粟、吳湖帆、陸儼少、唐雲、呂蒙、沈柔堅、程十發、賀友直、方增先等上海著名前輩美術家在各個歷史時期創作的經典作品,也有施大畏、邱瑞敏、韓碩、張培成、俞曉夫、李向陽、殷雄等上海美術中堅力量的精品力作,還有蔡廣斌、毛冬華、徐喬健等青年美術家的優秀新作。作品的創作年代也極為多樣,既有上世紀40年代在槍林彈雨中誕生的作品,也有不久前完成的新作。

  這些作品中甚至包含了一件大型互動裝置《天路》。96輛彩色的共享單車懸挂在展廳裏,如同一道彩虹奔向未來。觀眾掃描展簽上的二維碼,會有一輛共享單車轉動起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