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名家名角下基層年輕戲迷上舞臺 “我是戲迷”南北牽線搭舞臺
圖説:“清越坊”2016參加“我是戲迷”之觀眾體驗越劇小生扇子 官方圖
持續全年的2018“我是戲迷” 長寧戲曲藝術欣賞季日前在一場山東省曲藝名家專場演出中拉開序幕,曾獲牡丹獎、群星獎的曲藝明星們為觀眾獻上了一台叫好又叫座的表演,觀眾席裏不乏“我是戲迷”的老粉絲。從2014年初次舉辦邀請各院團來滬演出,到現在延伸出京滬兩地的“南北情”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以及更多的戲曲普及活動,“我是戲迷”挖掘培養出了一批各個曲種的票友,並且為百姓明星搭設實現夢想的舞臺,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成為該戲曲品牌的受益者。
南北劇目“走親”
2016年,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和北京市西城區第一文化館簽訂了公共文化的交流協議,當年即邀請了西城區第一文化館的團隊來到長寧參加群眾舞蹈的交流演出以及研討會。去年,受西城區第一文化館的邀約,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帶著館辦團隊中國SHeO女子合唱團到北京參加了北京市合唱節和西城區合唱交流展演,一南一北的情誼也在慢慢發酵。
今年,南北兩個文化場館的交流進一步升級,靜態的“繪聚南北情”的美術展覽、動態的“曲韻南北情”曲藝戲曲交流演出,以及有關群眾戲曲團隊發展定位的研討會等都將在長寧舉行。長寧藝術中心主任葉笑櫻表示:“我們和西城區第一文化館作為兩個個區級文化場館,在戲曲、舞蹈、合唱、美術方面各有優勢,交流的過程也是我們取長補短的過程。”
圖説:京劇現代戲《社區仁醫》 官方圖
在今年6月的曲藝、戲曲展演專場中,來自北京團隊的單弦、京韻大鼓、評劇、快板和來自上海團隊的黃梅戲、滬劇、京劇、豫劇等節目將同臺亮相,其中還包括上海原創京劇《社區仁醫》片段和北京曲劇《B超神探——送站》兩部劇作的交流,這兩部劇是京滬兩地近年歌頌醫德的戲曲作品,既展現了社會正能量,也體現出兩地對同一題材的創作默契。
南北名家同臺
除了南北劇種的集中展示,南北曲藝名家同臺演出也將是今年“我是戲迷”的活動亮點,長寧文化藝術中心這樣的設計可謂開各區文化館先河。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表示,近些年這類南北曲藝抱團演出在全國各地並不少見,但是攜手走入區級文化館還是挺新鮮的。他説:“有時候不是老百姓不喜歡曲藝,而是沒有機會接觸。所以,推廣曲藝應該把門開得更大一些,不僅僅局限于劇場,我們得更主動地把好作品送到他們的家門口。”
圖説:清越坊參加2017年“我是戲迷”之《陸游與唐琬·題詩壁》 官方圖
按照計劃,著名單弦表演藝術家張蘊華將帶來北京單弦《避雨亭》,高博文將選擇一個傳統的評彈曲目作為應和。單弦牌子曲是用三弦伴奏,八角鼓擊節並串連各曲牌演唱一段故事的説唱藝術,和評彈一樣都使用樂器三弦,都曾互相借鑒、彼此啟發。2年前張蘊華曾在蘭心大戲院上演過同一片段,對於觀眾熱烈的反響記憶猶新。這次通過“我是戲迷”的平臺,她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南方戲迷,讓更多上海觀眾可以了解並愛上這一北方曲藝。而高博文則希望和市民有近距離的交流,“在居民‘家門口’的表演讓我們的形式更加自由,氛圍也更加輕鬆。”
年輕戲迷亮相
“我是戲迷”的舞臺並不只屬於戲曲名家和專業院團,同樣屬於熱愛戲曲並且渴望展示自我的愛好者們。去年剛剛落戶長寧的佳藝越劇團今年5月將首次參加“我是戲迷”演出季,以80後、90後為主的團員們將帶來以“愛她明月好”為主題的摺子戲專場。而從2016年就開始參加“我是戲迷”演出季的“清越坊”是一個完全由年輕人自發成立的越劇團隊,發起人之一阿甜介紹,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有企業職員、公務員、創業者、在校學生等。相比戲曲團隊,阿甜更願意稱它為興趣小組,通過一起學習、排練和交流,讓成員真實感受到越劇藝術的魅力。
圖説:2017清越坊參加“我是戲迷”之後臺粧扮,團隊一般都是大家自己化粧 官方圖
年輕的戲迷們也在不遺餘力地推廣著古老的戲曲,每次演出前,“清越坊”都會開放後臺探班,讓普通觀眾也能了解臺前幕後,提高戲曲的欣賞能力和水準,不少觀眾正是因為在“我是戲迷”演出季觀看了清越坊的專場演出而加入團隊,直呼長寧文化藝術中心讓她“找到了組織”。阿甜説:“‘我是戲迷’平臺給予我們的支持和幫助,是我們團隊發展的重要助力,也讓我們感到戲曲這門傳統藝術的旺盛生命力,讓我們喜歡得更加有底氣,堅持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