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乘著“金色的翅膀”兩度翱翔 威爾第成名作《納布科》大劇院首演
圖説:威爾第成名作《納布科》大劇院首演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飛吧,思想,展開金色的翅膀。去到那深山峽谷的地方,那裏散發著芳香,那是我們的家鄉,親愛的家鄉。” 4月11日晚,上海歌劇院聯合上海大劇院全新製作的《納布科》在上海大劇院首演。那首知名度和傳唱度甚至超過歌劇本身的合唱曲目《飛吧,思想,展開金色的翅膀》,在丹尼爾· 奧倫的指揮棒下,和著台下的掌聲,被深情而細膩地演繹了兩遍,讓觀眾大呼過癮。
作為歌劇中最有名的合唱曲目,《飛吧,思想,展開金色的翅膀》之於《納布科》,是“點睛之筆”亦是靈感來源。當年,剛經歷了痛失親人和事業失敗的威爾第從斯卡拉歌劇院經理手中接過腳本時,創作情緒極為低迷。多年後他回憶説:“我回到家,狠狠把手稿往書桌上一扔,隨後漫不經心地掃了一眼攤開的稿本,讀到:‘飛吧,思念,展開金色的翅膀……’時,被詩句深深打動,不由自主地看了下去。”這之後,就有了歌劇《納布科》,而這首滿懷對故鄉思戀之情的歌曲,也被視作意大利的“第二國歌”。
圖説:男女主角張峰(飾納布科)和阿碧凱利(飾裏貝卡·洛卡爾)在演出中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金色的翅膀”展開在歌劇的第三幕,在此之前,建築師出生的導演馬西莫·蓋斯帕隆,早已為此版《納布科》定下了雄壯恢弘、簡潔大氣的基調,為凸顯戲劇性,白色宮殿中金色雕像巍峨聳立,“納布科”著鑲金邊的藍袍,正待舉起那象徵自由之劍……“希伯來的囚徒們”從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他們穿著白袍,低聲吟唱著對故土的思戀,歌聲裏有著家園被毀的苦難,和那一點難以被熄滅的心火。“我們在苦難中強忍悲傷,我們在黑暗中藏著夢想。”悲愴的歌聲裏壓抑著情感的暗流洶湧,由弱漸強又讓人覺得這情感隨時就要炸裂,但最終又被按下,灼灼目光中是信念支撐著等待那“最後的天光”。
圖説:威爾第歌劇《納布科》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雖説《納布科》的故事和歷史背景距離中國觀眾有些遙遠,但作品中對祖國的愛和為自由抗爭的精神都是相通的。正是有著這樣的共鳴,“金色的翅膀”響徹劇場時,有人激動地攥緊了拳頭,也有人的眼中浮起淚光。一曲唱罷,掌聲雷動。同樣被這氛圍感染著的,還有指揮奧倫,他的指揮棒果斷一按,合唱隊調整情緒,開始了第二遍的演繹。前後兩遍,在處理上稍微不同,第二遍當和聲漸弱進入尾聲, 指揮丹尼爾· 奧倫搶先一步回轉身,以獨家手勢示意掌聲“緩起”,直到最後一點哼鳴消失,掌聲再度將劇場填滿。能乘著“金色的翅膀”飛翔兩次,讓不少首度觀看《納布科》的觀眾深感滿足,直呼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