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國際藝術賽事致力“影響力”“美譽度”

2018-04-18 09:41:5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對標國際水準,以更科學賽制更精細管理更鮮明個性,讓更多高水準選手成就自我 國際藝術賽事致力“影響力”“美譽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第二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近日公佈了四分之一決賽名單,韓國小提琴新星宋知垣的名字再度出現。在2016年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上,宋知垣憑藉對《梁祝》的動情演繹獲得“最佳中國作品演繹獎”。今夏,準備更加充分的她將再攀高峰。激發宋知垣和世界各地高水準選手鬥志的,不僅僅是獎金的誘惑,更是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在創立之初就已顯露出的公正性、權威性,以及對人文精神的倡導。憑藉這些要素,這個年輕的“上海籍”小提琴比賽迅速打響了“第一炮”。

  不僅如此,上海的一系列藝術節慶和賽事鉚足了勁,對標國際水準,在不斷提質中加以完善,躋身國際賽事的前列。1993年創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正對標戛納、柏林和威尼斯,逐步提升綜合實力。1999年創辦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一步步穩紮穩打,向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藝術節的目標邁進。1995年創辦的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雖中途因故停賽,但2016年重振旗鼓,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芭蕾藝術家和芭蕾未來之星。創辦不足兩年的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崛起勢頭迅猛,擁有百年曆史的美國古典音樂雜誌MusicalAmericaWorldwide 已將其列入“2018全球頂尖音樂賽事指南”。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要有全球視野,更要有中國個性。要抓準時機一鳴驚人,更要長期堅持不懈耕耘。

  打響品牌,細節決定高度

  無論是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還是國際芭蕾舞比賽,都在專業性上下足了功夫。比賽請來國際知名評委組成權威評審團,賽制和賽程的每個細節都經過反復推敲。首屆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獎選手斯特凡·塔哈哈坦言,這場比賽的難度幾乎超過了他此前參加過的所有國際比賽。每位參賽選手在賽前都需準備長達4小時左右的曲目量。三輪半決賽更是設置了重重難關,全面考察選手的綜合素質。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組委會執行主任周平説:“首屆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贏得了歐美眾多專業音樂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很快獲得業內反響。如今,我們要做的是擴大影響力的範圍,特別是增強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因為古典音樂正在亞洲異軍突起。”入選第二屆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四分之一決賽的36位選手中,絕大多數已經在伊麗莎白女王音樂比賽、亨裏克·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等國際頂尖賽事中獲獎,足見比賽在專業領域影響力的提升。

  曾在第九屆紐約國際芭蕾舞比賽中獲得男子組第一名的舞者吳虎生表示,要打響“上海籍”藝術賽事品牌,細節決定高度。“一個好的比賽一定是一個人性化的比賽,要讓世界各地來參賽的選手感覺上海就像家一樣,給他們最熱情的歡迎,合理安排好選手每一天的日程,讓他們全身心投入比賽,在上海成就自我。”

  除了在業界的影響力,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和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也十分看重賽事的社會美譽度。古典音樂和芭蕾都是相對小眾的藝術門類,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依靠開放比賽坐席、網絡直播等方式讓這場比賽與更多人産生關聯,成為城市的美育課堂。第六屆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正在招募10周歲以下的“芭蕾代言人”,讓孩子們有機會感受選手風采、領略精彩比賽、拓寬藝術視野。“國際藝術賽事是城市的窗口,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比賽豐富國際大都市的多元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的文化素養、培養上海芭蕾藝術的未來。”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説。

  樹立標準,傳播中國文化

  一個藝術賽事品牌的打響,要靠與國際接軌的品質,也要靠獨一無二的個性。將中國作品納入比賽曲目,正是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文化自信的體現。繼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之後,陳其鋼的新作《悲喜同源》將作為今年決賽指定曲目。“人文精神獎”也是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獨一無二的創舉,首屆比賽頒給中國甘肅會師中學校長吳泰祥、副校長杜正權,以及來自阿富汗的女孩涅金·帕爾瓦克。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對此十分讚賞:“一場舉世矚目的比賽,不僅要選拔、培養明日音樂巨星,還要把音樂的種子向更多人播撒。”

  周平表示,比起演奏技巧,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更看重選手對音樂精神的領悟與詮釋。比賽結束後,還繼續為有潛力的選手提供世界範圍內的演出機會,為他們的長遠發展鋪路。“推動選手的發展,也就是在推廣中國作品、推廣上海品牌。只有堅持這些理念和價值觀,才能持續拓展品牌的影響力,樹立中國標準,傳播中國文化。”

  辛麗麗擔任過世界各地不少國際芭蕾舞比賽的評委,在她看來,無論是瓦爾納、莫斯科還是紐約,一個芭蕾舞比賽品牌的打響都離不開長期的堅持,既堅持品質,也堅持藝術追求。比賽不僅關注舞者的形體和技巧,也要關注他們的藝術修養;不僅要凸顯舞者的職業態度,也要鼓勵他們的進取精神。“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希望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未來可以增加編舞比賽,匯聚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人才,折射上海這座城市的創新精神。”

  如今,第二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和第六屆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都在緊張籌備之中,等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委和選手在今夏共聚上海。品牌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兩個“上海籍”藝術賽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科學的賽制、更精細的管理、更鮮明的個性,將帶來更精彩的對決,引領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